宝岛作家琼瑶于淡水家中故去。
对“4日”这个日期,过分熟悉。三毛正是四日离开这个世界的。她是元月四日。当年,是从新闻联播里得知这一消息,是一位叫“王宁”的播报员。翌日上午,我去单位对面的师大校园走了一段路。
那年的我十八九岁,开始练习写诗的年纪。读遍三毛的书,与天南海北的笔友们写着信,说的是索德格朗、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萨特、波娃。当年,我们精神的核心是诗歌与哲学。
彼时,尚年轻,世界并未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琼瑶的离开,真是一个时代落幕了。属于70后的一个时代。
遥远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乡下有初中可读的少女们,谁不曾读过几本琼瑶小说?贫乏落后的乡村,除了原始的四时节序花开草长,不曾有任何精神生活的加持。除了隆冬雪天,听几场大鼓书《杨家将》《薛仁贵征西》……而琼瑶小说,确乎为年少的我们开了小小一扇文学之窗,让我们也能在文字的梦里多沉浸一点点。初二时,是一个什么联欢会吗,记不太清了。一位女同学上台唱《月朦胧,鸟朦胧》,她垂首低眉的,全程抬起右胳膊遮住整张脸,小声唱完这首电视剧插曲。同学既害羞又逞能的模样,非常有意思。当年的林青霞、汤兰花、吕秀玲、凤飞飞、黄莺莺……谁不曾在琼瑶影视剧中熠熠生辉过。甚至现在,我偶尔还听一次高胜美唱《彩云伴海鸥》,并非词好,而是那旋律沾染了太多的岁月痕迹,大海波涌,浪涛轰隆,似乎我将远行,莫不热血沸腾……几同幻觉,那是属于我们70后的时代啊。
如今,我们这一拨70后也老了,身体断崖式崩坏,正在一点点学习着关于生死病老的功课。力求活着时,尽情尽心。
年初写过一篇关于病、老的长文——“配得上慢慢活着”,所要表达的,无非顺应,不拒老之将至,对于日益朽坏的躯体平和接受,与病痛和平共处,也更加珍惜当下活着的一日日,尽所能抓紧时间,多阅读,做一点对个体尊严有所帮助的事情。
人一生,何其短暂。再读一遍琼瑶遗言,又是何等体面。她这一生活得尽兴。86岁耄耋之年,头脑清醒敏锐,富于决断力,活出了生命尊严。真是漂亮一生。
她一生勤奋笔耕,成全了平鑫涛的商业帝国。十余年前,我说过,平鑫涛一生最成功的两件事:一是娶了琼瑶,二是签下张爱玲代理版权。
许多人的晚年,不幸倒在了阿尔茨海默症中,不能作自己的主,意识退回至婴儿期。
我目前最大恐惧——也许60岁,便被阿尔茨海默症早早找上了,慢慢病情恶化,没有了自主意识,拖累我的孩子。一日,下单一袋大米、一条浴巾。转背即忘,大米记得,浴巾,怎么也想不起。我钉子一般坐在沙发里一边拍打脑袋,一边拼命回忆,一无所获。还有一次,正在电脑前鏖战,忽然对打省略号的两个键失忆……试敲无数次键,均打不出。几欲痛哭。
科普文章言:缺觉的人,常抑郁的人,得这个病的几率更大。还劝,人老了嘛,就是要去打麻将跳广场舞。总之要多与人接触。一个整日生活于默片中的人,口语早已严重退化。是没有心力接触外界了,能量不够了。
听说琼瑶自年轻时便有神经衰弱病症。她睡眠也不大好,一生创作愈千万字数小说、剧本。到了86岁,依然如此警醒,真得命运眷顾。
她的遗言,如若一堂深刻的死亡教育课。她如此清醒地与这个世界提前告别。也是她教会我们,不必恐惧老去,更不必惧怕死亡。
翩然而去的86岁老人,了不起的女性,又化作了一颗星。
(米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