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不久,到安徽旅游或有更多新玩法。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近日发布了《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将打造世界遗产之旅、心灵休憩之旅、生态康养之旅、科创研学之旅、红色育人之旅、考古探源之旅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
做热博物馆旅游,让文旅跨界融合
《实施意见》指出,我省将推动旅游和文物、非遗、革命文化等深度融合,发展世界遗产旅游,推动黄山、黟县争创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提升考古遗址公园科研、教育、休闲度假等功能,推出一批“公众考古旅游”品牌活动,打造系列文物主题游径。统筹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整体保护、活态传承和旅游开发,做强古城古镇古村旅游。实施百馆百展提升工程,打造更多精品展览、文创产品,做热博物馆旅游。
依托旅游景区、度假区、街区、村镇等旅游空间,因地制宜植入非遗展示厅、非遗工坊、体验基地等。推动建设一批非遗景区、乡村、民宿和线路,打造一批游客参与度高的非遗旅游活动品牌。在打造红色旅游方面,突出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小船划出来”的渡江战役等,持续提升31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一批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精品线路。推动红色展陈数字化转型升级,让游客在沉浸式互动中更好地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推动存量文化场馆拓展旅游服务功能,增量文化场馆与旅游服务中心(驿站)一体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文化场馆创建旅游景区。推进文艺与旅游融合,积极发展驻场旅游演出、流动性演出、沉浸式演艺等,开展演艺进旅游景区、街区、乡村等活动。持续做好“文旅+”“+文旅”大文章,促进文旅与科技、工业、农业、教育、体育、康养等跨界融合。推进文化IP数字化开发和转化,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引导音乐节、艺术节、动漫节、演唱会、艺术展览、特色展会等业态健康发展。发展一批陶冶心灵之美的研学旅游产品。
发展全域旅游,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根据《实施意见》的要求,我省将统筹山脉、水脉、文脉,以地域优秀文化为内核、自然生态景观为底色、文旅深度融合为支撑,构建板块联动、区域协同、业态多样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到2027年建成30个以上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入实施“皖美休闲旅游乡村”行动,力争到2027年建设7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00个以上“皖美休闲旅游乡村”、10个以上乡村旅游集聚区;培育2000家以上“皖美”金牌银牌民宿,10个以上旅游民宿集聚区。
我省将优化全域旅游布局,推进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跨区域协作建设,加快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域高质量发展。加快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发展,建设科创旅游高地和环巢湖等重点片区,建设全省文旅枢纽城市。打造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旅游圈,建设全国红色文化传承地。推进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建设,构建皖北旅游大环线。打造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文化旅游带。同时实施“百景提升”行动,拓展景区综合功能,新创一批高品质旅游度假区和休闲街区,大力开发山地、滨水、都市休闲等度假产品。打造世界遗产之旅、心灵休憩之旅、生态康养之旅、科创研学之旅、红色育人之旅、考古探源之旅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大力推进特色旅游商品、文创产品研发生产,促进老字号、传统工艺、土特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打造百件精品旅游商品,培育百家优秀文创商品企业。
为了提升全域旅游服务品质,我省将完善全域旅游基础设施,推进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旅游风景道和景区连接道路改造提升,提高旅游目的地通达性。发展定制化旅游运输服务,推进“旅游型”高速公路服务区和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建设;拓展机场、高铁站、汽车站等客运枢纽旅游服务功能,加强停车场、充电桩、休憩驿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改造,完善旅游标识体系;继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同时完善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等品牌动态评估管理机制,健全投诉受理和联合执法等机制。推动智能装备在旅游场景应用,到2027年建成10个省级以上“5G 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30个五星级智慧旅游景区。
培育一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记者在《实施意见》看到,我省将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推进文化旅游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培育更多“皖字号”主力军。到2027年,规上文旅企业不少于3000家,年营收超百亿的综合性文旅企业3家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0家以上。同时培育一批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大力发展夜食、夜购、夜游、夜娱、夜读、夜展等消费业态,打造娱乐休闲新玩法,到2027年打造100个带动力强的文旅消费新场景。
为了全面提升安徽文化影响力,我省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凌家滩、武王墩、明中都、禹会村、磨盘山、华龙洞等重点考古发掘,加快国家和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凌家滩、中国明清古城墙、“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快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打造一批文化名片和文化地标。同时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文物古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以徽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引领,提升戏曲文化(安庆)、亳州中医药、宣州文房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平,支持池州创建省级傩文化生态保护区。支持文房四宝、茶叶、徽州美食等传统工艺产业做大做优,促进宣纸、徽州三雕、芜湖铁画等历史经典产业振兴。办好大运河文化带、长江文化带、长三角城市等非遗展会。建设黄山古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实施廊桥保护行动,开展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探索一般古民居认租、认领、认购等保护利用新模式。推进百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加强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规划建设,实施新四军军部旧址、独山和金寨革命旧址群等革命文物维修保护项目。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