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的传说,并不来自印度本土,而是产生于“佛教第二故乡”中国。中国禅宗的一祖是来自印度的和尚达摩,来中国时,正值南朝。达摩见梁武帝时,梁武帝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为佛教的传播做了很多事情。见到达摩,梁武帝志得意满地问:我三次舍身同泰寺,功德是不是很大。达摩的回答是:“无有功德。”言外之意,是说你求回报了,还早着呢!给怼回去了。梁武帝不高兴,不理达摩。达摩就离开了,传说掷了一根芦苇丢在长江里,乘芦苇渡江到了嵩山少林寺,在那里开始传教。
有观点说,达摩其实是南传佛教,也就是小乘一派的,注重个人修证,求得智慧,以证得三昧。这样的方式,跟当时中国北方所传的佛教不一样,北方当时所传,为佛教的“大乘”一派。“大乘”教义是以慈悲为怀渡苍生百姓,也难怪梁武帝跟他谈不到一起去。以此类推,禅宗可以说是南传佛教中衍生出的一派,与主流教派净土宗不一样。
“乘”,意思是载人的工具,可以以为“车”或者是“船”,“大乘”就是“大车”或者“大船”,载的人多;“小乘”,就是“小车”或者“小船”,载的人少。“大乘”“小乘”的意思一目了然。
达摩这一宗,是真懂佛法的。因为明白,所以开放,宽容,暗妙,大胆。诸多宗教,凡装神弄鬼、疑神疑鬼、人模鬼样的,都不是真正的宗教,或者说没有真正的宗教精神。达摩,包括后来的禅宗,可以视为佛教中的觉悟者。
达摩在嵩山少林传教,有一个出家人叫慧可,也叫神光,前来求法。慧可出家之前是一个读书人,博览群书,儒道双修,尤其精通易学和老子。慧可接触到佛教,为佛学的博大精深所倾倒,当即出家,精研三藏内典。关于慧可拜达摩为师,还有着一个“断臂求法”的故事:达摩说“求法之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于是慧可立雪数宵,最后抽刀断臂,以表自己的决绝。这一个故事,后来成为禅宗之中一个很有名的典故。
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达摩圆寂之后,慧可继承衣钵,成为禅宗二祖,到了河南安阳一带大弘禅法。佛学当时分为很多派,理解不一,各派之间时常发生论战。公元574年,北周武帝鉴于佛教泛滥,决定废除佛教,改信道教。号令之下,无数经卷被毁,三百万僧尼被迫还俗。慧可无奈南下,他逃到了大别山深处的司空山,建起了简陋的石屋,传道布施。
慧可在司空山收留了一个徒弟,取法名“僧璨”。两年之后,慧可重回到洛阳,临行前将衣钵传授给僧璨,僧璨即成为禅宗的三祖。北周武帝驾崩之后,僧璨来到天柱山开辟道场。隋大业年间,僧璨收留了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这个孩子天性聪明异常。僧璨为他剃度,取法名“道信”,道信后来成为禅宗的四祖。
道信后来离开天柱山,来到了湖北黄梅县东山头,创立了双峰寺传教。四祖之后,是五祖弘忍,随后是六祖慧能。慧能父亲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没有上过学,也不识字。一次,慧能卖柴回家,路途中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于是去黄梅山拜谒五祖弘忍,开始学佛生涯。几年之后,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承衣钵,遂命弟子作偈以呈,检验他们的修行水平。大弟子神秀作诗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境界不够。慧能听后亦诵一偈,请人代劳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后,招慧能登堂入室,为其宣讲《金刚经》,并传衣钵,定为传人。
慧能为什么能胜过一筹?比较两诗,高下立分。
智慧,是后天的,是来自现实的,是形而下的;般若,是先天的,是来自空蒙的,是形而上的。
禅宗说“佛有万千法门”,有道理。以艺术和人生的关系来看,很多艺术家,都是做着做着,就突然好起来了。信徒也是这样,信着信着,就以自己的方式开悟了。“开悟”并不深奥,其实是对视而不见的东西,有一个小小的醒悟,随之豁然开朗,算是明白过来了。
诸多中国人,以为开悟有神鬼功能,等同于成仙得道长生不老,这还是执迷不悟。“开悟”没那么大成效,它其实就是认知发生了质的变化,悟到了人生和世界的本质,真实地意识到生命和世界其实是一场“空”,变成“虚无主义者”。
佛教与其说是宗教,倒不如说是哲学,一种生命哲学。
开悟即见佛,是明心见性,一切都是空。“佛”是什么?是慈悲心——慈悲心恒常,即是“佛”。
(赵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