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中国好人”王诗进:用脚丈量大山,一生护路为百姓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5-01-14 18:17:45

“在有生之年一定将富田公路管护好。”这是家住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新田村的村民王诗进大门右侧墙上的誓言。有着五十余年党龄的王诗进,守护16里山路,累计行程58400公里。从修路、拓路到护路,王诗进把毕生精力都放在解决山区村民出行问题上。

出门就登山,运输靠扁担。新田村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距离乡政府驻地13公里、区政府驻地50公里,是典型的深山偏远乡村。由于地形复杂,每当村民们需要到乡里卖茶叶时,不仅要走崎岖的小道,还要蹚过河流,道路交通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村民。

1978年,王诗进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决心带领村民改变行路难的困境。在乡里的支持下,王诗进以乡林场做担保,从农村信用社贷款6万元,在当年7月份带领修路队拿起铁锤和锄头,艰苦奋战了一年多,把原先的“扁担路”变成了“板车路”。从此村民们买粮运茶,进出大山方便了不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1999年,为了将“板车路”升级成“水泥路”,已经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的王诗进带头捐款,与同为党员的妻子每人各捐500元。除此之外,王诗进还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和热心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志愿参与到机械看护、物资运输等工作中来。路修好后,车辆行驶更方便了,村民的茶叶、笋干等农副产品源源不断运出大山。

路修好了,管护又遇到了难题。山路蜿蜒,一面靠着高峰,一面临着山崖。道路不养护,容易杂石遍布,影响行车安全,还伤路面。这10多公里的山区道路,巡线长、工资低,还有风险,之前的三名护路员都没能坚持下来。

年轻时,王诗进修路建路;年老后,他养路护路。当时65岁的王诗进主动请缨,承担了其中8公里的道路管护工作。无论严寒酷暑,王诗进每天早上都会出现在这条路上,始终坚持四个一样:“天气好坏一个样,白天和晚上一个样,身体好和不太好一个样,有领导检查和没有领导检查一个样。”

护路工作不仅仅是清扫枯枝落叶那么简单,它还包括清理道路上的砂石、杂草等障碍物。特别是在每年的梅雨季节,山洪会冲下大量的砂石和杂草,这些杂物一旦堵塞了排水涵洞,就会导致路面积水,影响道路通行。对于沿途21个涵洞的位置、大小、地势以及各自的排水情况,王诗进都了如指掌,能够详细准确地描述出来。

除了日常的辛劳之外,护路工作还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山上随时可能有石块滚落下来,而且山区也容易发生塌方等自然灾害。尽管存在这样的危险,但王诗进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职责,确保道路的安全畅通。

王诗进曾获“中国好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黄山市十佳“五老”先进个人等。2023年,由于身体原因,83岁的王诗进不再担任护路员,但他仍在尽己所能参与村里的环境卫生整治。除了志愿参与村里的环境整治外,他还成为区里的一名宣讲员,义务为区委党校学员、乡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学校学生等讲述自己毕生修路护路的初心使命。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徐宏博)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