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铜陵市郊区安铜办文化站的舞台一片热闹景象,婉转悠扬的唱腔回荡其中,演员们紧锣密鼓地排演一出以本地故事为蓝本的孝廉文化黄梅戏。除了积极排练的演员外,铜陵市郊区安铜办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陈先礼时而凝神聆听,时而指导动作,俨然是舞台最专注的“编外演员”。这份专注,源自陈先礼多年来的文化坚守。从文化站站长到关工委,陈先礼扎根基层,以黄梅戏为媒,以家风家训为魂,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积极推动孝廉文化建设,让文化的甘霖如春雨般滋润着这片乡土大地。
走进郊区安铜办,只见村道两旁的墙壁上绘制着各种山水画、卡通画,以及谚语和顺口溜,这些绘画和文字都充分体现了本土的民风民俗。安铜办从传统文化中传承和挖掘孝廉文化资源,创新和拓展孝廉文化内涵,先后建成一批孝廉特色文化景点和场所。在安铜办文化站内,门楣、墙面乃至图书室的书架间,处处可见“孝”“廉”文化的宣传标语。
担任文化站站长的十年间,陈先礼将文化浸润化作春风细雨。他积极争取国家配套政策,申请多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建成全国第一批一级乡镇文化站、国家级全民健身文化广场等惠民服务场所。牵头打造“孝廉安铜、好人之乡”文化品牌,推动建成“孝道长廊”“孝廉文化公园”“孝廉文化馆”等特色文化景点和场所。
安铜办的老百姓爱听戏,更爱演自己的故事。陈先礼深耕本土文化,以安铜本土黄梅戏文化资源为抓手,创作出了黄梅歌舞《家风家训颂》《文明家风代代传》等23部本土剧目。陈先礼还积极组织建立月圆黄梅戏艺术团、追艺组合、黄梅飘香文化小分队等7支业余文艺团队和文化志愿团队,每年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安铜办“孝廉读吧”内,陈先礼的《安铜家风家训家教读本》也陈列其中。自2017年4月起,陈先礼用时一年多走访了100多名老人,挖掘出了12个有影响力的乡贤家训、家风故事,结合从祠堂、族谱等历史遗存中整理出的优秀家训,编印出了《安铜家风家训家教读本》,受到当地老百姓和中小学生的喜爱,还走进了周边学校,成为了校园的“本土教材”。
陈先礼一直关心关注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坚持开展“金秋助学”行动,为困难学生筹集学费、生活费,帮助多名困难学子圆了大学梦。
如今,孝廉文化在安铜办深入人心,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相得益彰。近年来,安铜办先后涌现出了2位“中国好人”、2位“安徽好人”和13位“铜陵好人”。陈先礼也荣获安徽省优秀文化辅导员、省优秀文化志愿者、省全民健身先进个人、铜陵好人等诸多荣誉,其家庭也获评省首届“书香之家”。
陈先礼表示,他会继续扎根基层,挖掘并弘扬本土文化,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同时,他将积极引导更多文艺工作者参与其中,让文化的甘霖滋润乡土。(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徐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