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H先生见我去了榕城,约我第二天去吃佛跳墙。他如此厚爱,我有些受宠若惊,这是垂涎已久的一道福建名菜。几十年前就听说了,只知其名,不知其味,H先生要让我一饱口福了。
第二天上午台风带来的暴雨刚歇,他就开车接我了。水洗过的福州,清新怡人。闽江穿城而过,宽阔浩荡,虽没有婉约的灵性,江海连接处,还是有壮观的水天一色。
天色尚早,H先生领着去看南后街。到后才知,此乃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冰心、林徽因皆在此生活过,痕迹犹存,不由得心生敬重,脚步也轻缓起来。
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临街的店铺,不少是闽地风味小吃。我们进去吃了碗外形似馄饨的“肉燕”。 所谓“肉包肉”, 皮是用肉捶成的,薄如蝉翼,鲜美无比。这里还有展示福建风情民俗的馆所,林林总总,眼花缭乱。一副黄庭坚所撰的对联吸引了我: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字是谁写的呢?苍劲有骨,古色古香,让我品咂好一阵子。
进进出出,走来走去,我突然发现H先生想的周全、细致:佛跳墙乃闽菜第一招牌,受用之前,得“恶补”一下八闽大地的历史文化,顺便也练练脚力,活动身体,把胃口腾空。
佛跳墙之所以名扬四海,名字甚是重要,人恃衣裳马恃鞍,道理是一样的。有一种传说,是唐朝的高僧玄荃,往福建少林寺途中,路过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墙人家以“满坛香”宴请宾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顿弃佛门多年修行,跳墙而入一享“满坛香”。
更流行的说法是,佛跳墙原名福寿全,光绪年间福建布政使周莲的衙厨郑春发,在主人家学成烹制此菜方法后加以改进,郑春发后来开“聚春园”菜馆,即以此菜轰动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来尝此菜,当福寿全上席启坛时,香气四溢,其中一秀才诗兴发作,也想卖弄一下,当即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改名为“佛跳墙”。饮食是离不开文化的,秀才也没有白吃白喝。现在一些饭店的菜肴挺不错,可惜菜名缺乏推敲,精炼不足且俗气粗陋。好菜得要有叫得响亮的好名头,得请请文化人去帮忙!
当我们刚走进一家以做佛跳墙闻名遐迩的老店,就伸长鼻子搜索起来,气息却与一般酒店无异。我们入室坐定,看一道道菜流水般地上来。H先生殷勤地请吃,我们则矜持地吃请,毕竟压轴菜还没上,得悠着点。当酒过五巡,一个古朴的小坛端放眼前,我竟有了些当众开彩的感觉。据说原汁原味的佛跳墙有十八种主料,十二种辅料,犹如一部票房极高的大片,众大腕荟萃云集。我面前这道佛跳墙,估计是个简约版,但海参、干贝、鹌鹑蛋、猪肚、香菇、笋尖、蹄筋、火腿一应俱全,鲍鱼身居其中,模样很是突出。
乍看颇含蓄内敛,稍稍一拨拉,酒香与各种香气混合的气息袅袅而出,直入心脾,很撩人的。若遇上《水浒传》鲁智深之流,不知多少坛才够消受。行文至此,口中腺体分泌又活跃起来,恕不能将其味之妙一一铺陈道来,只能作如此宏观表述:软嫩柔润,浓郁纯香,酥而不烂,味中有味。不足之处是汤汁上漂着一层油,肥腻了些。喧宾夺主,盖过了海鲜的风头。或许是闽菜的风格使然。
酒酣菜饱,我与H先生拱手道别。望着他喝得酡红的脸,一再邀他去我老家徽州一游。见H先生欣然应诺,我想接下来该请他吃什么呢?就腌笃鲜吧,算是徽菜里一道功夫菜,陈年火腿,时令冬笋,文火慢炖,不知能否与佛跳墙“PK”一下?
(许若齐)
【橙笔记】佛跳墙
安徽商报
张雪子
2025-03-10 08:19:54
福州的H先生见我去了榕城,约我第二天去吃佛跳墙。他如此厚爱,我有些受宠若惊,这是垂涎已久的一道福建名菜。几十年前就听说了,只知其名,不知其味,H先生要让我一饱口福了。
第二天上午台风带来的暴雨刚歇,他就开车接我了。水洗过的福州,清新怡人。闽江穿城而过,宽阔浩荡,虽没有婉约的灵性,江海连接处,还是有壮观的水天一色。
天色尚早,H先生领着去看南后街。到后才知,此乃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冰心、林徽因皆在此生活过,痕迹犹存,不由得心生敬重,脚步也轻缓起来。
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临街的店铺,不少是闽地风味小吃。我们进去吃了碗外形似馄饨的“肉燕”。 所谓“肉包肉”, 皮是用肉捶成的,薄如蝉翼,鲜美无比。这里还有展示福建风情民俗的馆所,林林总总,眼花缭乱。一副黄庭坚所撰的对联吸引了我: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字是谁写的呢?苍劲有骨,古色古香,让我品咂好一阵子。
进进出出,走来走去,我突然发现H先生想的周全、细致:佛跳墙乃闽菜第一招牌,受用之前,得“恶补”一下八闽大地的历史文化,顺便也练练脚力,活动身体,把胃口腾空。
佛跳墙之所以名扬四海,名字甚是重要,人恃衣裳马恃鞍,道理是一样的。有一种传说,是唐朝的高僧玄荃,往福建少林寺途中,路过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墙人家以“满坛香”宴请宾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顿弃佛门多年修行,跳墙而入一享“满坛香”。
更流行的说法是,佛跳墙原名福寿全,光绪年间福建布政使周莲的衙厨郑春发,在主人家学成烹制此菜方法后加以改进,郑春发后来开“聚春园”菜馆,即以此菜轰动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来尝此菜,当福寿全上席启坛时,香气四溢,其中一秀才诗兴发作,也想卖弄一下,当即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改名为“佛跳墙”。饮食是离不开文化的,秀才也没有白吃白喝。现在一些饭店的菜肴挺不错,可惜菜名缺乏推敲,精炼不足且俗气粗陋。好菜得要有叫得响亮的好名头,得请请文化人去帮忙!
当我们刚走进一家以做佛跳墙闻名遐迩的老店,就伸长鼻子搜索起来,气息却与一般酒店无异。我们入室坐定,看一道道菜流水般地上来。H先生殷勤地请吃,我们则矜持地吃请,毕竟压轴菜还没上,得悠着点。当酒过五巡,一个古朴的小坛端放眼前,我竟有了些当众开彩的感觉。据说原汁原味的佛跳墙有十八种主料,十二种辅料,犹如一部票房极高的大片,众大腕荟萃云集。我面前这道佛跳墙,估计是个简约版,但海参、干贝、鹌鹑蛋、猪肚、香菇、笋尖、蹄筋、火腿一应俱全,鲍鱼身居其中,模样很是突出。
乍看颇含蓄内敛,稍稍一拨拉,酒香与各种香气混合的气息袅袅而出,直入心脾,很撩人的。若遇上《水浒传》鲁智深之流,不知多少坛才够消受。行文至此,口中腺体分泌又活跃起来,恕不能将其味之妙一一铺陈道来,只能作如此宏观表述:软嫩柔润,浓郁纯香,酥而不烂,味中有味。不足之处是汤汁上漂着一层油,肥腻了些。喧宾夺主,盖过了海鲜的风头。或许是闽菜的风格使然。
酒酣菜饱,我与H先生拱手道别。望着他喝得酡红的脸,一再邀他去我老家徽州一游。见H先生欣然应诺,我想接下来该请他吃什么呢?就腌笃鲜吧,算是徽菜里一道功夫菜,陈年火腿,时令冬笋,文火慢炖,不知能否与佛跳墙“PK”一下?
(许若齐)
福州的H先生见我去了榕城,约我第二天去吃佛跳墙。他如此厚爱,我有些受宠若惊,这是垂涎已久的一道福建名菜。几十年前就听说了,只知其名,不知其味,H先生要让我一饱口福了。第二天上午台风带来的暴雨刚歇,他就开车接我了。水洗过的福州,清新怡人。闽江穿城而过,宽阔浩荡,虽没有婉约的灵性,江海连接处,还是有壮观的水天一色。天色尚早,H先生领着去看南后街。到后才知,此乃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冰心、林徽因皆在此生活过,痕迹犹存,不由得心生敬重,脚步也轻缓起来。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临街的店铺,不少是闽地风味小吃。我们进去吃了碗外形似馄饨的“肉燕”。所谓“肉包肉”,皮是用肉捶成的,薄如蝉翼,鲜美无比。这里还有展示福建风情民俗的馆所,林林总总,眼花缭乱。一副黄庭坚所撰的对联吸引了我: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字是谁写的呢?苍劲有骨,古色古香,让我品咂好一阵子。进进出出,走来走去,我突然发现H先生想的周全、细致:佛跳墙乃闽菜第一招牌,受用之前,得“恶补”一下八闽大地的历史文化,顺便也练练脚力,活动身体,把胃口腾空。佛跳墙之所以名扬四海,名字甚是重要,人恃衣裳马恃鞍,道理是一样的。有一种传说,是唐朝的高僧玄荃,往福建少林寺途中,路过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墙人家以“满坛香”宴请宾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顿弃佛门多年修行,跳墙而入一享“满坛香”。更流行的说法是,佛跳墙原名福寿全,光绪年间福建布政使周莲的衙厨郑春发,在主人家学成烹制此菜方法后加以改进,郑春发后来开“聚春园”菜馆,即以此菜轰动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来尝此菜,当福寿全上席启坛时,香气四溢,其中一秀才诗兴发作,也想卖弄一下,当即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改名为“佛跳墙”。饮食是离不开文化的,秀才也没有白吃白喝。现在一些饭店的菜肴挺不错,可惜菜名缺乏推敲,精炼不足且俗气粗陋。好菜得要有叫得响亮的好名头,得请请文化人去帮忙!当我们刚走进一家以做佛跳墙闻名遐迩的老店,就伸长鼻子搜索起来,气息却与一般酒店无异。我们入室坐定,看一道道菜流水般地上来。H先生殷勤地请吃,我们则矜持地吃请,毕竟压轴菜还没上,得悠着点。当酒过五巡,一个古朴的小坛端放眼前,我竟有了些当众开彩的感觉。据说原汁原味的佛跳墙有十八种主料,十二种辅料,犹如一部票房极高的大片,众大腕荟萃云集。我面前这道佛跳墙,估计是个简约版,但海参、干贝、鹌鹑蛋、猪肚、香菇、笋尖、蹄筋、火腿一应俱全,鲍鱼身居其中,模样很是突出。乍看颇含蓄内敛,稍稍一拨拉,酒香与各种香气混合的气息袅袅而出,直入心脾,很撩人的。若遇上《水浒传》鲁智深之流,不知多少坛才够消受。行文至此,口中腺体分泌又活跃起来,恕不能将其味之妙一一铺陈道来,只能作如此宏观表述:软嫩柔润,浓郁纯香,酥而不烂,味中有味。不足之处是汤汁上漂着一层油,肥腻了些。喧宾夺主,盖过了海鲜的风头。或许是闽菜的风格使然。酒酣菜饱,我与H先生拱手道别。望着他喝得酡红的脸,一再邀他去我老家徽州一游。见H先生欣然应诺,我想接下来该请他吃什么呢?就腌笃鲜吧,算是徽菜里一道功夫菜,陈年火腿,时令冬笋,文火慢炖,不知能否与佛跳墙“PK”一下?(许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