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锅人,也叫锔匠,在以前的农村,他们是受欢迎的人。
锔锅人是靠走乡串户的做生意的,一根长长的扁担挑着重重的担子,一边是圆圆的铁皮、锅底之类的材料,一边是一个带三四层抽屉的小橱子,里面放着刀、锯、钻、剪刀之类的工具,扁担的提系上还挂着一个装满熟石灰的小铁桶。后来,随着自行车的兴起,笨重的扁担挑子换成了二八大杠,把铁皮、橱子放在后面的货架上,走乡串户方便许多。每当入村时,他便扯开大铜锣般嘹亮的嗓子吆喝着:扒盆补漏锅!扒盆补漏锅!破锅、破碗、破水壶拿来扒了!然后,在路边找个树荫,摆开小摊子,静等着客户光临。
他是这里的常客,基本上每隔三五天就来一次,跟大家很熟,听到吆喝声,大伙都来找他做活,有的过来凑热闹,听他讲听来的乡村故事。
人们拿来的盆盆罐罐,有的打成了两半,有的裂开了缝。老锔匠褐铜色的脸庞微笑着,露出洁白的牙齿,用松树枝般的大手接过一只黑乎乎的铁壶,对着阳光看了看:“这壶底漏了,要补要换?”“您看着办。”“行,打个补丁,一毛钱,还能再用个两三年没问题,以后再换吧。”锔锅人有自己的原则,他们凭的是手艺和良心吃饭。老锔匠从车上找来一小块铁皮,熟练地比划着,剪出两个铜钱大小的补丁,用铁冲子在中间打了眼,放在锅底漏洞的地方,里外各一块,拿出粗铁丝剪出一个短短的铁丝头,伸在铁皮的眼儿里,用锤子叮叮当当敲着,把两块铁皮紧紧铆在了一起,抹上一点石灰,就把破洞修得滴水不漏了。
他拿起一个破碎的砂盆看了看,把它们茬对茬地合在一起,用一根牛皮绳子把它套住,插进去一根竹劈,绕着绳子拧了两圈,把竹子一头别进绳子里,叫做打镳,就将盆子死死捆在一起了。他拿出一个小钢钻,在裂纹的一边呲呲打一个小孔。这种钢钻是用弯弯的树枝做的弓子,用牛皮做的弦子,钻头装在一根粗点的木质钻杆的底端,可以根据需要更换大小的钻头,钻杆的顶端有一个钻帽,用的时候,将钻杆缠在牛皮上,一手握着钻帽,一手拉动弓子,就像一把精致的二胡,演奏着快乐的歌。他从盒子里拿出一个锔子,一脚插进小孔里,比量一下位置,在裂缝的另一边也打起孔来。所谓的锔子,就是将铁丝锻打成梭子一样形状的铁片,然后将两头的尖尖折下,就像我们用到的书钉的样子。锔子有大有小,材质一般都是铁质的,也有铜质的,甚至是银质和金质的,根据要锔的物品选择。等另一只小孔打完以后,把锔子按进去,轻轻敲打几下,抹上石灰,很快就把那个摔成八瓣的盆修补好了。
别看这简简单单的修补,却需很高的技术水平。有句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瓷器材质坚硬而又易碎,用普通的钻头打不动,只能用特制的金刚石的钻头,所以这句话常常被用来夸奖优秀的工匠。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落后,经济条件差,人们讲究的是艰苦朴素、勤俭持家,锅、碗、大缸之类的生活用品破损以后,舍不得扔掉,修修补补地使用,便出现了锔匠这个行业。
锔匠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扒盆补漏之类的粗活,许多高级的锔匠从事的是玉器、古董等贵重器物的修补。据史书记载,锔匠行业起源于宋代,在宋朝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锔匠的影子。现在,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古瓷器修复专业,故宫博物院等也成立了古董修复的研究机构,将传统的手工艺与高科技完美结合,使很多已经损坏的古董文物,重新散发出艺术光彩。
走乡串户的修锅底锔大缸的师傅们,在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但在我们乡村的底片上,他们却是一道难以消失的风景。
(王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