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包过新年。对于不爱读书的人,岂止春天不读书,一年四季都不宜读书。
在读书人眼里,春来正是读书天。
没有严寒侵袭,没有炎热烘烤,没有蚊虫干扰;有的是暖暖阳光、习习和风、悦耳鸟语。这一切都会让你感到惬意安然,全心沉浸到文字世界里。读什么?诗歌好,散文好,经也好,史也好。它们都会打开另一重春天。可谓:“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在春天沉醉读书,收获的不仅是精神的享受,还有瞭望前程的沉稳自信。读书,总能无形中赠与你前行的勇气和智慧。
春光和美的白天,读书自是一乐。晚间,更是读书的好时光。洗刷完毕,净了双手,掩上窗帘,拧亮台灯,半倚床头,将身子斜卧在一片橘黄的光晕里,把心情安放在一行行错落的文字间。多美!灯如花,人如花,岁月也如花。这是将美一粒粒播在心里,引起琴瑟相谐的共振。会意处,将书虚虚一掩,深吸一口气,双眼微阖,静静反思。那时节,心境澄明愉悦,妙处不可言传。
料峭春晨,面向缓缓升起的朝阳,朗诵一二宋词,乐事一桩。朗朗地、娓娓地,词如凉凉春水,汩汩潺潺。一路诵来,如对知音,高山流水,汤汤洋洋。时光的流转,曾经的美好,从你的发声里,溢出来又返回去,大珠小珠落玉盘。你会渐渐沉醉,陶然忘机。
慵倦午后,窝在沙发,顺手捞起本书。被林语堂称作“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的《闲情偶寄》,让你知道了何为生之“趣”。李渔发他人不顾之事,叙他人不屑之状,说雨有肥瘦,花懂戒惧;蟹是“命”,可为它倾家荡产;稻米饭的香气粗朴让人欢喜;秋海棠,是女子的断肠泪……
他安家南京,是因南京是水仙的培育地。一个春节,穷得连过年的钱都没有了,家人只得将耳环、发簪典当换钱,换来水仙,让他过个欢喜年。这份情思,无关文艺、小资,并非敏感、优雅。那是对生活的高度热爱和别致解读。
好书一定能唤起你对四季、对生命的强烈关注和热爱。
春天读有关春天的书,文字和现实相互映衬,别有滋味。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描绘一个美丽村庄的突变,当农药泛滥,昆虫肢解,土壤板结,花草带毒,水质败坏,殃及鱼虾,鸟禽绝迹,走兽灭绝,世界上只剩下人类迎来寂静的春天。卡森以农药切入,又以生态哲学的高度来提升,让我们在煦暖阳光里禁不住打一个森然冷战,深深反思人类如何与环境相处。
春风沉醉的傍晚,读读德富芦花的《春天七日》。那一刻,你更能品得无限静凉、淡淡温暖。日本的女儿节、京都的梅雨季、夏夜的萤火虫……清凉如薄荷豆腐,柔婉如春风柳叶。一种纯美宁静的意境里,你听得见自己的心跳。
春天,一定要陪孩子读书。读读几米《走向春天的下午》之类的。童真的笔调,敏感的小心思,温情而又遗憾。清新的画风,勾起每个人的共鸣: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春光里曾陪我们走过童年的那些人呢?
他们一定还走在春风里。
清代张潮说:“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春天的阅读,更能使人心旷神怡,胸襟坦荡。在春天,让我们坐下来,打开一本书,将心沉进去。你会感觉到,阅读的乐趣如春日流水,远远近近,汩汩而来,令人充满喜悦,不能自已。
(米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