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络书法课,最享受的是每堂课的最末十分钟。老师会打开一段古风音乐,在音乐声里再示范一遍当天所教的字。行云流水酣畅豪健的笔触,细细如山泉叮咚的琴音,往往这时,我整个的身心就沉浸在古意盎然的美好国风之中。
下课后,我们需要每天习字,上交作业。我每天的练字时间大约在两个小时左右。练字是枯燥的,尤其书法新手,一笔一划很难写到位,心中难免有些着急。此时,分外需要外在的一种力量来陪伴,来安抚,我也如老师那般,选择了音乐。说起来,我也算是一个音乐迷。在网易云APP里,我自制了三十多个歌单。古典音乐、电影配乐、民谣、爵士乐、音乐剧、香颂、粤语歌、闽南歌……每个类别里,收藏的都是自己点过红心的喜欢的歌。平日里,每当我外出或在家做家务时,我就会轮流切换不同的歌单,这次听古典音乐,下次听电影配乐,反正都是自己喜欢听的歌,随便怎么切都是好听的。
但练字时,发现不是这么回事。起先,我也轮流切换,今晚练字选择听民谣,明晚练字选择放爵士乐。很奇怪,平时觉得好听的这些音乐,练字时,就觉得很不好听,像是一种干扰,一颗心始终没法安静下来,越听越写不好,越写不好就越着急。直至,我切回到了古琴歌单,清丽幽雅的琴音飘入耳朵,像长出隐形的翅膀,飞过四肢百骸,心神渐渐变得专注而安定,不知不觉就练完了日课,日复一日。从此,我练字时只听古琴歌单的曲目,哪怕夜夜重复,也不觉枯燥,突然醒悟,这实际上是一种审美上的匹配,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书法和古琴,都具有高深的性理,能调宁心神,却邪纳正,陶养情性,它们在审美调性上是一致的、契合的、相得益彰的。
想起去年夏天,我听过一个琴歌音乐会。琴歌,即抚琴而歌,它是一种诗词与古琴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古代文人雅士,都要学琴棋书画。琴,即为古琴,它可以独自弹奏,也可以和声吟唱。舞台上道具简约,红木桌凳各一,桌上置一张古琴,后面几案上摆一盆古松。台上歌者一副文人打扮:“非商非羽声吾伊,宛转歌喉唱艳词。肠断那何人不识,一腔清韵有谁知……”唐诗宋词,我们常以朗诵的方式吟哦它的美好,而今藉同古琴的伴奏唱将出来,却是另外一番风流倜傥,一股和风淡荡之感跃然胸中,周身立时感受到了清凉和舒坦。古琴如凉风,它与诗词也构成了审美上的匹配,两相互衬,交相辉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国古典文化的典雅意境何其隽永。
书法、诗词、古琴……说到底,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共同核心都是中国古典文化。所以,联袂欣赏才匹配合宜,意境也会加倍增长。艺术的审美,至关重要就是要美得合适、美得舒服、美得恰当、美得妥帖,能让人收到一种沁人心脾的感官享受。
(陆小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