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里的乡井
《浮生六记》中,沈复曾提笔写下“花朝会”的盛景,那是一个属于仁里的节日。仁里,仁者所居之里,名字里便带着几分温润与厚重。这座徽州古村落依山傍水,登源河蜿蜒而过,将千年的故事轻轻系住。
仁里原是绩溪耿姓的发源地。南朝梁大同五年,工部尚书耿源进衣锦还乡途中,因雅慕新安山水,与弟游历于此。在梁安(绩溪)仁里,见其地山环水抱,风光旖旎,迁至这里,并取村名为“仁里”。后来这里成为程姓世居之村,故又名程里。
与其他传统村落不同,仁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古老又新鲜,传统又现代。徽派建筑的青砖白墙,曾被视为凝固的时光标本。但在仁里,古建筑正在经历一场悄悄的进化,勃勃生机在寻常巷陌中流动。程松堂故居改造而成的直播间里,00后主播正用网络热词讲述米酒酿造工艺;胡雪岩外婆家的餐桌上,石耳土鸡汤的蒸汽模糊了历史与现代的边界。这些见证了古老历史的建筑,不再是凝结时光的琥珀,而是持续生长,让现代化在此生根发芽。
这里的古建会唱歌
精美的古建是仁里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祠堂堂号“世忠祠”。三进结构,部分木雕与石刻至今保存完好,石柱与垂带都雕有花鸟图案,每幅图都有特定的寓意。“梅开清吉,竹报平安”“百子同声”“喜上眉(梅)梢”“呦呦鹿鸣”“比翼和(荷)鸣” “松鹤延年” “月足年丰(枫)”……尽显美好寓意。
这座不乏庄严的建筑,曾是村民祭祀祖先之所。如今,它摇身一变,成了一座绩溪民歌民谣部落。走进序厅,两侧的展板上,绩溪民歌的历史如画卷般徐徐展开。歌词质朴,旋律悠扬,仿佛从岁月的深处传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山风的清凉。
仁里民歌在明末清初时兴起,历久不衰,流传下来许多内容丰富、曲调优美的山野民歌,仁里村又被人们誉为“民歌村”。绩溪县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程实告诉记者,民歌民谣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一种由当地人民口传心记的民间说唱艺术,一般由方言演唱。《十绣鞋》《插秧苗》《月亮起山一盏灯》,都是当地人民耳熟能详的民歌。在民歌民谣部落,展厅为游客提供了试听服务,还用全息技术还原了民歌演唱的场景。游客可以戴上耳机欣赏这些民歌唱段。虽然方言有些难懂,然而歌声婉转,仿佛将人带回了那个古老的年代——月光洒在登源河上,河水潺潺,歌声袅袅,将人们送入甜美悠长的梦境。
这里的古建能聚会
红霞农家乐是远近闻名的餐馆,这座乍一看并不起眼的建筑,曾是商人胡雪岩的外婆家。胡雪岩,那个被称为“红顶商人”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在徽州大地广为流传。如今,这座老宅成了一家餐馆,招牌菜是石耳土鸡汤和胡适一品锅。
正午,随着游客的步伐,香气从红霞农家乐渐次飘出。石耳土鸡汤选用山间的石耳和散养土鸡,汤色金黄,香气扑鼻。胡适一品锅则是胡适先生家乡的传统菜肴,寓意团圆与美满。八仙桌铺着靛染土布,青花碗盛着臭鳜鱼,腊肉咕嘟作响,油脂渗进晒足三季的笋干,蒸腾出云雾般的香气。最妙的当属挞馃,面团裹着梅干菜与土猪油擀成满月状,在热锅上烙出诱人的斑纹。徽州的菜,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文化。
思诚书院曾是文人吴本放的宅邸,后来改作书院,成为村中学子读书的地方。如今,它成了一间民宿,保留了原有的徽派建筑风格,又融入了现代的舒适与便利。书院有个小小的天井,摆了一张茶桌,几把椅子,暖阳下花开得正好,墙角的青苔泛着淡淡的光泽。老宅修旧如旧,但天井用高透玻璃封起,从此再也无惧冷风。在书院中闲逛,墨香淡淡,仿佛能听见昔日的读书声。
这里的古建拥抱年轻人
走进程松堂故居,这座曾资助过胡适的仁里巨商,他的宅邸如今被外地客商租下,打造成了一个直播间。灯光雪亮,产品精洁,卖的是徽州米酒。主播是仁里村的年轻人,镜头前,他们一边介绍米酒的制作工艺,一边讲述徽州的历史与传说。
直播间的主人名叫王新征, 徽悦公司仁里项目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选择仁里是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米酒是当地特产,主播都是来自仁里的年轻人,在仁里创业,能带动更多的年轻人进入电商行业,也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在村里,还意外邂逅了一位民宿咖啡馆主人——村里的原住民章舟。这个曾在上海、杭州打拼的年轻人,如今回到了仁里村,与父母和两只猫住在一起,开了一家小小的民宿与咖啡馆。民宿就是章舟家的老房子改造而成,半边自居,另半边改成了四间客舍。咖啡馆设在前台,手冲、研磨,香气扑鼻。章舟笑言,在外地漂泊多年,如今,村里发展越来越好,游客也渐渐多了,他也想多陪陪父母,开民宿就成了父母也支持的选择。如今,他在家里吃饭,在村头散步、读书,和同样返乡的年轻人一起喝咖啡、聊天,而这,才是他最想要的生活。
瀛洲镇仁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程子维告诉记者,村里的年轻人的确越来越多了。这些年,很多高校都会来村里建实训基地,每到寒暑假,大学生们就会来村里进行社会实践。仁里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还建起了青年旅社,共有126个床位,为年轻人前来社会实践与旅行提供舒适与便利。
仁里这座村,正在拥抱它的年轻人。
尾声
小小绩溪城,大大仁里村。作为登源古驿道必经之地,又是水陆码头,登源河里曾舟楫麇集,桅樯如林,盛极一时。它的布局以县城为标准,建有四门,如同县城府地。
今天的仁里,它传统的样貌尚存,以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为抓手,建设仁里旅游度假区,已跻身全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
2024年,绩溪县打造了“仁里对话”国际化交流平台,举办三期传统村落“仁里对话”沙龙,邀请来自韩国、波兰、中国台湾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为打造仁里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拓宽视野思路。程子维告诉记者,当时来了很多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乡村振兴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出谋划策。村里还经常去浙江、福建等地学习。仁里村离县城近,村里顺势建了一个绩溪全域旅游票务中心,这就是到浙江学习回来的经验。游客到了仁里,去龙川、去绩溪的其他景点,在仁里就能买票,还更便宜。不仅方便游客,也给村里增加了旅游收入,推广了绩溪的旅游景点。
当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当历史与未来在这里相遇,当Z世代重新定义乡愁,当徽墨元素融入拿铁拉花,当马头墙的剪影印在马克杯上,当绩溪民歌在数字技术中复活,这才是真正的守护。
村干部的愿望朴素热切。让游客来仁里,能留得下来,至少能玩三四个小时。让文旅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富裕的日子。让村民无须背井离乡,就能在村里找得到工作。
九夫为井,四井为邑。仁里村中,至今尚存数十口古井。徽州人自小在外从商,自古就有“背井离乡”“乡井”之说,一口水井成了故乡家园的象征。
“要是村民过不上富裕的日子,村集体再富裕都没有意思。”在古井的粼粼波光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历史的终章,而是文明进行时的鲜活注脚。
这座村的图腾是“鱼”,登源河绕村流过,“鱼头”处在村东端富阳桥畔桃花坝上。“鱼尾”位于村南端,即迎熏门。三街四门十八巷至今保存完好。当夕阳西下,华灯初上,仁里村的夜晚悄然降临。登源河边的炊烟袅袅升起又渐渐消散。悬挂于白墙黑瓦之上的大鱼灯璀璨亮起,它闪烁在街巷之间,像一个做了1500年的梦,从南北朝到今天,依旧如诗如梦。
安徽绩溪上庄村:千年古村里的诗和远方
从绩溪县城出发,西行20公里就到上庄村。黄山东麓,襟山带水,常溪河绕村而过,上庄村世代繁衍,至今已有1000多年。
上庄村出名人。这里是五四运动先驱、白话文倡导者胡适的故乡,他在上庄度过童年,从这里走向广阔世界。胡开文墨店创始人胡天注也是上庄人,13岁时背上行囊去墨厂当小学徒……
地处群山环抱之间的盆地,上庄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曾被称作“小上海”。过去,开往上海的班车每天从村口发车,带年轻人进城去“闯世界”。如今,上庄村成了城里人的诗和远方。游客们远道而来,来看胡适新诗中思恋的故乡,感受老胡开文墨厂的墨香悠长,来品一品徽州名茶——金山时雨,听一听上庄村里的新故事。
堂堂溪水出前村
“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在徽州,水口是传统村落整体格局中的“门户”和“灵魂”。徽州有“三大水口”,其一就是上庄村杨林水口,另外两处是徽州府渔梁坝和唐模村唐模水口。
从县城出发到上庄,远远望见路边流水潺潺,古木欣荣,就是杨林水口了。古时上庄有“八景”,四景在杨林水口:杨林夜月、曲水澄澜、慈山晚钟、竹峰插云。胡适曾用杨万里的诗句来赞美杨林水口:“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暄;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古村多古树,杨林水口两株枫杨树龄已有200多年,至今枝叶繁茂。“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过去徽州地区山多耕地少,十三四岁就要外出讨生活。古枫杨树的斑驳树影里,曾映照过多少负笈远行的单薄背影。一百多年前的那个早春,13岁的胡适也是从这里作别母亲,踏上了漫漫求学路。
今天的少年不必为读书远行。杨林水口对面是绩溪县上庄毓英学校,1923年,这所学校在胡适的倡导下创办,胡适任名誉校长,胡适的叔叔、同窗胡近仁为执事校长。据说胡适非常重视这所学校的创办,亲自规划、挑选教师并参与募捐。1952年,毓英学校更名为上庄小学,后来几度易名。2015年绩溪县政府将上庄中心小学与上庄初级中学合并组建为上庄毓英学校,学校的校训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正午时分,操场上一群十多岁的学生正在踢足球,村里的孩子不怕晒,跑着、闹着,笑着。
我从山中来
常溪河是上庄村的“母亲河”,似一条彩带自西向东绕村而过,穿过杨林桥,婉蜒东去,汇入绩溪三大河:大源河、扬之河、登源河,大源河和扬之河汇入新安江,登源河汇入芜湖的弋江。
信步走进上庄村,苍深曲折,石板婉蜒,古民居错落有致,粉墙黛瓦、苍松翠竹引人入胜。
上庄村有着“国宝村”的美誉,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0处,其中上庄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胡适故居、胡适私塾、胡传旧居、胡寿基宅、敦履堂、胡开文旧居(红门楼)、胡开文纪念馆等7处国保建筑。此外,上庄村还有手龙舞、徽墨、火马、胡适一品锅、安苗节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
胡适故居是上庄村的核心地标,由四幢清末徽派风格建筑构成,如今被划分成了四个展厅。胡适厅是胡适父亲胡传(字铁花)所建,两进二楼通转式结构,是典型的晚清徽派建筑。大门前和正厅上各悬着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亲题的“胡适故居”竖、横两块黑底金字牌匾,厅内摆设一如从前。后堂小厅上悬着一块红底金字大匾,上书“持节宣威”四字,是当年胡适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时,当地政府所赠。
胡适出生在上海,1894年回家乡上庄村读私塾,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胡适的启蒙教育是胡铁花在台湾做官的时候亲自教的,深厚的国学功底则是在上庄的私塾里打下的。”讲解员胡武清告诉我们,在胡适厅隔壁的慈母厅里还能看到胡铁花写给胡适的启蒙教材——《学为人师》。
1917年,胡适与江冬秀在这里成婚,正厅一侧的厢房就是胡适的婚房。“月宫床”朱漆描金,富丽典雅,镂空徽派雕刻各种戏文及花鸟。床旁明镜妆台依旧,照过当年新人年轻的模样。卧室对面是胡适的小书房,阳光从天井透过雕花窗照到桌子上,如今是游客拍照的网红打卡点。
胡铁花建这座宅院时已经家道中落,整体建筑精致高雅却不显奢华。门窗上装饰的是兰花雕板,出自胡开文墨庄制模高师胡国宾之手,阴刻的兰花草每一株都有不同的神韵,却一样栩栩如生,若有馨香。
故居正厅墙上挂着胡适的新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1970年代,《希望》被改成校园民谣《兰花草》,传唱两岸几十年,也回响在今天的胡适故居里。人们都认为,胡适这首诗写的是友人赠的兰花,在胡武清和上庄村人看来,胡适写的是乡情。“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香”的兰花草刻在他童年的窗棂上,也留在他关于故乡的记忆中。
一缕墨香
上庄村的另一张名片是胡开文。胡开文墨业的创始人胡天注是乾隆时期的制墨名手,也是清代徽墨“四大名家”之一。
13岁时胡天注离开家乡上庄村,到休宁汪启茂的墨室做学徒,因他为人勤劳踏实,兢兢业业,作了汪启茂的上门女婿,继承了汪启茂的墨店,后来更名为“胡开文墨庄”。
胡开文制墨,集各家之长,品质优良,鼎盛时期,胡开文墨庄的店铺覆盖大江南北。1915年,胡开文“地球墨”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并获金质奖章。徽墨享誉世界,“胡开文”也成为中国制墨史上的一块金字招牌。
今天,上庄村有胡开文纪念馆,这是一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门楣上,“天注创开文名驰禹域,端斋研徽墨誉满人寰”的楹联讲述老字号的故事。展厅里,一锭“地球墨”走过一百多年时光,保存完好,墨香依旧。
纪念馆不远处是上庄村有名的“红门楼”。胡开文八房五世孙胡祥均在沪创业胡开文广户氏墨厂,生意蒸蒸日上,在全国各大商埠均设分店。回乡后,他将旧屋改建西式门面,又在正屋右边用钢筋水泥建造洋式平台会客室。
红门楼是上庄村第一座钢筋水泥建筑,建造所用的钢筋水泥全是在上海采购的“进口货”,走水路运回上庄。参与营建的水泥匠、木工也由上海请来。红门楼和会客室的墙面、地面做成了红色水磨石,在当时非常新潮,整栋建筑中西合璧,特色鲜明。
常溪水长 兰草新蕊
“天下墨业在绩溪,制墨高手数上庄。”今天的上庄,依然有众多的制墨高手,传承着胡开文传统制墨工艺。绩溪县上庄老胡开文墨厂坐落于上庄村不远的上庄镇上,厂长胡嘉明半辈子都在跟墨打交道。“1982年建厂,到今天40多年了。现在我们最年轻的制墨师傅50多岁,不少师傅已经70多岁了。”
古法点烟、配料、制墨、晾墨、打磨、描金……晾墨房里,一个个墨锭躺在晾墨架上,像蜷缩的黑蚕。它们要睡几个月,不能晒太阳,不能吹大风。“每天都要来看,晾墨比养孩子还精细。”负责描金的都是女工,手巧细致,指尖的兔毫笔忽起忽落,一条金龙活灵活现。
通信不用笔墨的年代,徽墨有自己的新故事。2009年,胡嘉明的两个女儿辞掉了上海和无锡的工作,墨厂上线了网店,顾客可以线上选购各种胡开文墨。2020年,上庄老胡开文墨厂被授予“安徽老字号”称号;2021年,胡嘉明被认定为绩溪县首批乡村振兴“百名能人”。
现在,大部分业务是女儿们在负责,胡嘉明不用到处跑销售。2021年,墨厂开始搞直播,销售火爆程度一度让胡嘉明惊讶。“1990年代往外地发货,镇上还没有快递公司,要搭班车到绩溪县城。现在直播间里就把生意做了。”
徽州出名茶,金山时雨出自绩溪的群山雾海中,上庄村是其核心产区之一。历史上金山时雨曾被选为慈禧太后寿宴的贡茶,畅销美国旧金山、香港、日本、南洋群岛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著名的“汪裕泰茶庄”当年就是靠金山时雨在大上海站稳了脚跟。绩溪县瀚徽农业的负责人吴仁宇几年前从浙江回上庄,他的父亲是“金山时雨”绿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吴建军。传承家族技艺,吴仁宇如今是“金山时雨”绿茶制作技艺宣城市级非遗传人。
“金山时雨产自绩溪的高山雾海中,品质出众,但目前名气还不够响亮,产业链延伸不够。”在吴仁宇看来,乡村全面振兴关键要产业振兴,发展茶产业,擦亮“金山时雨”金字招牌,是这一代上庄茶商的责任。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远方回上庄,上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胡善航在他们身上看见上庄村的未来。胡善航是胡适的曾侄孙,生于斯长于斯。这些年上庄村引入了专业的运营团队,进行整体的品质提升和品牌运营,村里举办了金山时雨茶文化节,建起了非遗院子、骆驼巷子,越来越多的村民开起了民宿,搞起了餐饮,村口的上庄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中……在胡善航看来,上庄村名人辈出,资源丰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未来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发展好特色产业的同时,下一步村里想通过流转等方式,加强传统建筑的保护,打造更丰富的乡村旅游业态,吸引更多游客来上庄、留下来。“如果村民都能在家门口做上生意、找到工作,就不用外出打工了。”
新岁里的上庄村山花烂漫,树风摇曳,常溪河水潺潺,载着千年古村的梦想,穿过杨林桥,向东,向更远的江湖。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杨菁菁/文 杨雪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