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濉溪县五沟镇白寺村王小庙庄,一批承载着深厚历史情感与革命记忆的文物,再次揭开那段烽火岁月。6月13日,联勤保障部队博物馆、淮海战役纪念馆与安徽省革命军事馆分别派出工作人员,来到濉溪县王传仁家,接收一批与淮海战役相关的革命文物。其中包括见证“马歇人不歇”战术的饮马缸、曾捆扎炸药的作战桌等。而这批文物的主人王传仁老人,虽已于2024年5月离世,但他的遗愿就是捐赠这批革命文物。
十四岁少年的烽火奇缘
时间回溯至1948年的淮海战役期间,淮海战役开始后,黄百韬兵团被围,为阻击可能由蒙城方向过来的援敌,华东野战军二纵五师副师长周纯麟率领骑兵部队进驻王小庙庄,指挥部便设在了王传仁家中。那时的王传仁,刚满十四岁,却已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勇敢与担当。“当年由于房子早年是一家丝绸店,房间较多,且有适宜的开会场所,使这里成为了骑兵指挥部的理想选址。”王传仁的孙子王昆转述道,当年周纯麟副师长带领的骑兵部队,白天侦察敌情,夜晚则与敌人展开激战。
当经历了与敌人的一个加强团反复绞杀后,双方伤亡都比较严重。为保持战斗力,周纯麟的骑兵队伍不得不采取“马歇人不歇”的战术:将全部马匹编为三个梯队轮番出击,战士们则连续作战。“听爷爷说,那时候他主动请缨,不仅每天要磨两百多斤豆料,还要一趟趟去井里挑水,承担起照料指挥部几十匹战马的任务。”除此之外,王传仁还帮助后勤班制造“武器”。为了设伏对手,骑兵们用柳树枝和硝、磺为原料,炒制了大量的火药。得知生长于水里的柳树根,是炒制上乘炸药的好料,王传仁就带着斧头,下到结着薄冰的河水里到处寻找。靠着王传仁的帮助,那段时间里,后勤班炒制出了几百斤炸药,为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火中的少年守护者
12月初,集结于王小庙周边的二纵主力东进固镇,投入到歼灭黄维兵团的任务中。趁此时机,蒙城方向的国民党团突然加大对周纯麟骑兵部队的突袭。“爷爷清楚记得那是一个黄昏,当时他正在磨坊磨料。突然听见周纯麟高喊:‘指挥部全部上马!’紧接着,骑兵们像旋风般卷向战场。”
随后,王传仁慌慌张张从磨坊里跑出来,发现院子里只剩下后勤班的战士在捆炸药包。时间紧急,王传仁赶紧上前帮忙,不大会,就将二十多包炸药捆好。据当晚战报显示,骑兵团凭借这些炸药重创了冒进突袭的敌军。回来后,周纯麟摸着王传仁冻裂的双手说:“你这小鬼,要是再大点,我非给你带走不可。”
跨越时空的深情厚谊
淮海战役结束后,周纯麟副师长率部南下,离开时,周纯麟副师长送给王传仁一枚玉扳指作为纪念(遗憾的是,这枚玉扳指在90年代遗失)。虽然战火的硝烟逐渐散去,但王传仁与周纯麟一家的情谊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周纯麟副师长率骑兵驻扎于王传仁家时,其爱人邓文秀曾从野战医院赶来看望。”王昆介绍说,2018年11月,得知邓文秀在世,爷爷王传仁与之取得联系后,便赶往南京相见。聊起周纯麟在王小庙的往事,两人万分感慨。
临别时,邓文秀老人赠送由她著作的《我是一个兵》回忆录以及《周纯麟回忆录》各两本。2021年,邓文秀老人谢世。2024年5月,王传仁老人辞世,这段往事告终,只留下这些老物件成为那段烽火奇缘的见证,也成为他们深厚情谊的又一见证。“爷爷在世时反复叮嘱我们,这些东西都是骑兵们当年使用的,他保存了一辈子,叮嘱我们不要丢了,要保管好。”此次,王昆遵从爷爷的遗愿,将这些文物捐赠至三个博物馆,让这段烽火奇缘的历史记忆得以永续传承。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周梅 通讯员 张双 吴善孩 刘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