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一句承诺,四代人接力守护忠魂80载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5-06-22 14:11:13

80多年前,肥东县白龙镇褚老圩,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部在此驻扎,新四军战士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这片土地上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书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抗战传奇,铸就了永不磨灭的红色丰碑。生于斯、长于斯的商宗年一家四代,接过守护烈士的接力棒,以四代人的坚守与付出,为烈士守墓,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这段红色历史续写了激昂奋进的崭新篇章。

“江北小延安”的英雄壮歌

1939年,新四军第四支队进驻青龙厂褚老圩,这里很快成为皖中抗日根据地的核心,被誉为“江北小延安”。庐江籍战士吴长仪时任尖刀排排长,虽然只有19岁,但作战异常英勇。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吴长仪发现一名儿童被困火海。面对敌人密集的火力,他毫不犹豫地冲进火场救出孩子,自己却不幸中弹牺牲。战友们含泪将他安葬在战斗过的地方,其中就包括商宗年的爷爷商家维。

“爷爷说,吴长仪牺牲时,手里还紧紧攥着被救孩子的衣角。”商宗年回忆道。这个细节,成为商家代代相传的红色记忆。

一句承诺,四代坚守  

吴长仪牺牲后,商家维立下誓言:“只要商家人在,烈士墓就有人守!”从此,每年清明、春节,商家人都要来祭扫。1977年商家维临终前,将守护重任交给儿子商德金、商德银;1992年商德银去世前,又嘱托儿子商宗年:“祖坟可以不祭,烈士墓绝不能荒!”

商宗年18岁参军,在部队5年的锤炼让他更深刻理解了爷爷的坚守。退伍返乡后,他一边担任村干部服务乡里,一边精心照料烈士墓。他长年备着专用毛巾,定期擦拭墓碑,让“吴长仪烈士之墓”七个鎏金大字始终熠熠生辉。

2023年夏天,连续暴雨导致墓区积水。腿脚不便的商宗年冒雨挖沟排水,在泥泞中忙碌了整整一天。“不能让烈士墓泡在水里”,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四代人坚守的精神内核。

从守墓到守护红色记忆

随着时间推移,商家的守护不断拓展。2004年,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纪念馆在褚老圩筹建。商宗年带头拆除自家房屋腾地,并动员在合肥工作的女儿商红霞回乡担任讲解员。

“当时我在城里月薪600多元,回来只有100元补贴。”商红霞坦言曾犹豫过,但父亲的话让她下定决心:“烈士连命都能舍,我们舍点钱算什么?”如今,她已成为纪念馆的金牌讲解员,让4800多位烈士的事迹被更多人知晓。

2022年,中国共产党合肥历史馆在旧址揭牌。76岁的商宗年依然每天到馆巡查,女儿女婿则继续守护着烈士墓和纪念馆。“守墓是守护一位英烈,守馆是守护一群英烈。”商宗年说。

在商家影响下,当地形成了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每年清明,周边学校的师生都会来烈士墓前祭扫;纪念馆年接待参观者超10万人次。商红霞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家乡,成为新一代红色文化传播者。

80年光阴流转,青丝变白发,唯一不变的是商家人的承诺。从战火纷飞的1939年,到和平发展的今天,四代人的坚守如同墓前那棵常青的松柏,默默诉说着对英雄的崇敬,传承着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只要商家还有人在,守护就会继续下去。”商宗年望着修缮一新的烈士墓,目光坚定。在这片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一个普通家庭的坚守,正化作新时代传承红色精神的力量源泉。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许家权)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