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一批古桥古道将迎“新生”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吴春华 分享到 2025-06-23 08:15:23

走沉寂古道、探古桥神韵、赏山野美景、住乡间民宿、品地道土菜……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心头好。6月22日,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我省将加强古桥古道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呈坎环秀桥桥亭等修缮工程,实施徽州古道西线(榉根岭古道)抢险加固工程。未来,我省将把古桥古道打造成展示安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持续打造文物主题游径。

初步探明古桥古道“家底”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古桥古道保护工作,在推进古桥古道资源调查、维修保护、展示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据初步调查,我省现有廊桥42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座,主要集中在黄山、宣城、池州、安庆4市13县(区)。截至目前,我省已完成全省古桥资源野外调查,正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有序开展资料整理工作,同时实施安徽省廊桥保护三年行动。

在全省古道资源专项调查方面,经调查发现,我省现有古道196条,总长约1500公里,分布于13个地市。主要包括黄山市67条、宣城市56条、安庆市29条、池州市16条,占全省古道总数的85%以上。其中,万里茶道正在进行申遗工作。

我省近年来投入7800余万元财政资金,修缮屯溪镇海桥、呈坎环秀桥、宁国东山渡桥等,保障古桥的交通功能;完成休宁登封桥安防工程和歙县北岸廊桥消防工程,强化预防性保护;实施北岸廊桥、高阳廊桥、桃源廊桥等一批廊桥维修项目,夯实廊桥保护基础。实施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修缮工程,完善消防、防雷等配套设施;完成东至县徽州古道西线修缮工程,修复榉根关古徽道沿线4座损毁古亭。推荐12座古桥、2条古道升级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提升保护级别。

下一步,我省将建立安徽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推进呈坎环秀桥桥亭、西递永济桥、箬岭与旌歙古道——水口桥、桃源廊桥、弦歌里廊桥等修缮工程,实施徽州古道西线(榉根岭古道)抢险加固工程。加强与中国科大、安徽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高校合作,注重古桥古道的安全监测,完成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消防工程、修复立马亭。

古桥古道成为展示徽文化窗口

依托大洪岭古道、祁红古道等文化资源,祁门县重修祁红古道捍杆岭段,开发古茶园,重点打造“大洪古道·阊江源”生态旅游区,吸引上海、南京、无锡等地背包客观光旅游,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滁州市清流关古道入选2024年度中国“最受欢迎古道”名单;绩溪县徽商古道——徽杭古道被评为中国十大徒步古道、华东第一精品徒步线路等。我省相继推出“道行天下”安徽古道、“烟雨彩虹”安徽古廊桥、“不如吃茶去”茶文化等文物主题游径;歙县、休宁等地定期在廊桥周边开展大刀灯、板凳龙舞等民俗活动,漾潭桥成为热门民宿“三棵树”微景区网红打卡点;休宁县连续4年在拱北廊桥旁举办菊花节;黟县推出“廊桥”文物主题游径,并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农、文、旅系列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步,我省将创新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安徽主场系列活动,持续打造文物主题游径,并结合写生、摄影等文化活动,将古桥古道打造成展示安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姜志远)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