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在濉溪县韩村镇的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小李家,淮海小学的学生们正在参观学习,聆听李华松讲述淮海战役故事及其一家三代接力守护红色旧址的感人事迹,穿越奔流激荡的70多年,感受“运筹小李家,决胜大淮海”的伟大历史意义。
韩村镇淮海村的李家老宅,两进两出共22间房,因为淮海战役总前委在此战斗生活了38天而变得不同寻常,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30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在这里指挥部队纵横捭阖。出生在这一年的李华松,是这座老宅的老房东李志本的孙子,听着总前委和小推车的故事长大。作为第三代守护人,他也是一名义务讲解员,“这是我一辈子的荣光。”他说这座老宅是永远的骄傲,家里世代都要守护好。
守护红色小院 英雄家庭的信仰接力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11月23日,淮海战役总前委经过考察,决定将指挥部从几公里外临涣镇的文昌宫迁到更加隐秘的小李家村村民李华松家祖屋。这个时候李华松才7个月大。
“从小就听我爷爷和父亲说总前委的故事长大。”李华松说,当时村里有40多户、100多口人,村子前有大坑、周围有大片的树木,相对比较隐蔽。“我们家也是个革命大家庭。”李华松的祖父李志本在宿西从事地下工作。伯父李光林为豫皖苏四师三连特务连战士,于1940年3月在王浅子战役中,与日寇作战时牺牲。
“得知总前委要搬到家里来,我爷爷二话不说,立即腾好了房间。”李华松的父亲李光者赶着家里的小推车(太平车)帮总前委搬家。当天半夜时分,刘伯承、陈毅、邓小平3位淮海战役总前委首长就带着随从人员住进李华松家。随后的日子里,李光者又推着小推车,穿过硝烟,和乡亲们一起投入到支前的大军中。
1948年12月30日,在李华松家住了38天的总前委从小李家庄转移。总前委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部队纵横捭阖,最终取得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这座房子和首长们留下的珍贵物品,也成为李家人的骄傲。
总前委搬离后,李志本召集全家人,叮嘱“要保护好首长们用过的物件,也要保护好祖宅。”1963年,李志本去世,临终前他将守护祖宅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李光者和孙子李华松。
呵护红色文物 他把一日重复了几十年
1981年9月,第一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小李家列入其中。1987年,濉溪县政府对旧址进行修复。2005年,李光者去世前,再次叮嘱儿子:“一定要看管好祖宅。”
因为文物保护的需要,李华松一家也早早搬出了祖宅,“但是我的心,一直在这里。”2007年,旧址进行全面修复,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22间草房的原貌,在200多天的施工期间,李华松寸步不离,全程看护管理。
修复后的院子,黄泥垒的墙,茴草盖的顶,还有石槛、木门、格子窗,一如当年,静谧地书写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每天清晨5时许,李华松骑车来到总前委旧址,在院外绕一看,查看房屋情况。进院子里,将每个房间都巡查一遍,看电路是否出现问题,消防栓是否正常,然后打扫卫生,清理杂草,“这几个大水缸的水,要保证是满的。”
在总前委旧址,当年首长们使用过的防风煤油灯、桌子、板凳都干干净净,“每天都要擦一遍。”这样的日子,李华松重复了几十年。
“从我小时候起,每天一大早就能看到李老骑着自行车出门,大家都知道,他是去看管旧址了。”纪萍是韩村镇淮海村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李华松的邻居,“他要先绕老房子转一圈,然后打扫卫生,几十年了,都是这么干的。过年期间,尤其是大年三十,他是彻夜不睡的。”
“茅草房怕火,每年农历腊月到元宵节期间,我晚上都要在这里值守,防止燃放烟花爆竹、孔明灯引起火灾。”李华松说,就怕孔明灯掉在屋顶上。这些年,他经常取出消防水带沿着院落边跑边铺设,进行一个人的消防演练。
追寻红色足迹 小推车见证生活巨变
“22间房,还保持着原来的布局。”李华松家祖宅“明三暗五”的堂屋3间用做指挥部,东头一间为邓小平的休息室,西头的一间为刘伯承的休息室,陈毅带张升华和另外一个胡姓参谋,分别住在前屋的3间侧房里。
旧址有一间单独的陈列室,雕塑定格了支前民众推着小推车的无畏姿势。作为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胜利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如李华松祖辈父辈这样民众的坚定支持。
据统计,淮北地区在淮海战役中共支援粮食1700万斤,柴草3800多万斤,军鞋33.64万双,太平车2.4万辆,土布3.2万尺,牲畜6.48万头,支前群众达40余万人。
“淮北地区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总前委在小李家驻扎时间最长,与民众有着深厚的感情,民众积极参与支前,组织机构分工明确。”淮北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党史编研科科长郜快长期关注研究收集淮海战役史料,与李华松相识多年,“多年来,李老也收集了不少关于指挥、战斗,以及支前的资料,他身上有一种执着的精神。”
如今大家的生活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华松家已经住上了楼房,原来用于运输农产品的小推车也早已被拖拉机、摩托三轮车、汽车等替代,李华松把家人精心保存的太平车送给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用于陈列展示。
2016年李华松的儿子辞去工作,回乡创业,2021年注册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利用政策补贴购置了大量现代化农具和无人机。
“村里的房子越盖越高,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如今的美好生活都是老一辈革命家与英雄人民前辈创造的。”李华松说,总前委选择了祖宅,是家族的荣耀,“我要是干不动了,还有我的孩子接着干,李家守护红色旧址的家风,要代代相传。”
传承红色基因 好故事会一代代讲下去
“不管是保护还是讲解,老李都不计报酬,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纪萍说,李老开始不拿一分钱报酬,直到最近几年,才接过镇里每月发的工资。
2017年,包括小李家红色博物馆、红色主题文化广场以及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旧址在内的韩村镇小李家红色旅游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景区。游客越来越多,谁来当讲解员?李华松义务承担起这个重任。
为了把好故事讲好,李华松认真学习党史资料,撰写讲稿。讲稿既有淮海战役内容,也有旧址故事,更多的则是他结合自家经历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近几年,李华松应邀为濉溪县10余所中小学义务讲授“聆听红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公益课。
“内容越来越翔实,宣讲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他不断在学习,与时俱进,而且充满了干劲。”濉溪县韩村镇小李家纪念馆主任王飞介绍,游客有来自徐州、秦皇岛、淮安等地,很多人慕名而来,“每一场,李老都认认真真对待,任何时候有人来,他都耐心招呼。”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小李家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32877人,李华松开展了281次义务讲解,最多一次游客有1000多人。
“不觉得累,能在这里讲解,我觉得很自豪很骄傲。”李华松说,这么多人选择来这里,说明他们关注那段历史,感恩如今的幸福生活,这让他很开心。
2018年8月,小李家景区获批安徽省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李华松本人先后获得“安徽好人”“中国好人”“第六届安徽省道德模范”称号。2022年6月,李华松光荣入选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评选的第四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