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在日寇入侵、民族罹难的紧要关头,一批又一批的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在抗日卫国的战场上冲锋陷阵。还有一批勇士,隐蔽身份,开辟敌后战场,发展壮大人民的抗日武装力量。1940年初,15岁的刘曙参加新四军游击队,穿着便衣,机智地躲开日寇一次次的扫荡,在敌后宣传抗日救国,组织自卫队、训练民兵。如今,已101岁高龄的刘曙在合肥颐养天年,仍能嘹亮地唱起当年的敌后战歌:河里水黄又黄,东洋鬼子太猖狂……这样的日子怎么过?拿起刀枪干一场!
东三省沦陷,少年郎立志当兵打鬼子
1925年,刘曙出生在无为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非常贫困。
1931年9月,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东北三省沦陷,大批难民流落关内,抗日救国浪潮日益高涨。6岁的刘曙刚上小学:“学校里挂了条幅,虽然我们才上小学,但是都会唱打鬼子的歌‘努力读书学问高,将来为国立功劳,怎怕日本打不倒!’”
刘曙
这一切都给年幼的刘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那时起,我就痛恨日本鬼子,一心一意想当兵,打鬼子。”
无为县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在刘曙家不远处就有新四军创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刘曙就带领着学生到处宣传抗日,“1940年2月2日,组织上介绍我入伍,参加了新四军游击纵队青年大队三中队。”因为年纪太小,不适合去战斗部队,还不满15岁的刘曙被调到政治处,成为一名宣传队员,到敌后做抗日宣传工作。
日寇扫荡时,大娘报信“洋先生”来了
“我开始是不愿意的,我当兵是为了上战场打鬼子的。”很快,刘曙认识到了敌后工作的重要性,“做好敌后动员工作,一样是抗日卫国。”
刘曙跟随队伍,辗转在无为、来安。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相持阶段,为了发展壮大人民的抗日武装力量,开辟敌后战场,苏北开辟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刘曙又去了苏北。
白天身着便衣,分散在村庄,唱歌、开动员会,宣传抗日救国,组织自卫队,训练民兵。晚上借宿在百姓家里,搭草铺。“军民鱼水情,感情非常深厚。”刘曙说,农忙时还帮村民干农活,亲如一家。
队伍们在日寇活动范围的缝隙里穿插、打游击,鬼子扫荡时就转移到船上,村民经常会给船上的同志们送信。
刘曙还记得,有一天,敌人将隐蔽地点包围,“当时我们就在芦苇荡里,一位老大娘冒着生命危险对我们喊‘对面的船老板,洋先生来啰!’,我们一听就知道日本鬼子来了,赶紧跳下水,游到芦苇深处。”敌人只好在岸上开了几枪就走了。
刘曙的部分纪念章
一首接一首,80年后完整唱出动员歌
敌后工作非常艰苦,无粮无草。“无数热血青年投身前线,抗日队伍在壮大,供给跟不上,菜里放点盐,油都很少见,很难吃上一顿肉。”刘曙说,那时睡觉从不脱衣服,全身生满了虱子。
刘曙还做过一段时间的枪弹管理员:“那时候枪很少,特别珍贵,首先要保证战斗部队。”
投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刘曙又积极参与国家工业与科学的发展,解放后先后担任蚌埠市委工业部部长和蚌埠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后在安徽科学分院计算所、中国科学院华东自动化元件及仪表研究所等单位担任所长和党委书记。1980年,他调入原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曾任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原合肥分院党组书记。1986年12月离休。
在敌后做宣传工作时,刘曙做的最多的就是开动员会,唱抗日战歌,至今他还能清晰完整地唱多首歌曲,如《保卫黄河》《长城谣》等等,唱的最多的是《干一场》:“河里水黄又黄,东洋鬼子太猖狂,今天烧了张家庄,明天又烧李家庄,逼得那青年当炮灰,逼得那老年运军粮,运粮运死丢上岗,打仗打死丢路旁,这样日子怎么过,拿起刀枪,干一场!”
“我当时唱歌唱得多,所以现在嗓子都还不错。”如今101岁的老人家,唱起战歌,仍声音嘹亮。
“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一直关心国家大事。”老人的三子刘锦淮介绍,父亲每天都会自己下楼转两圈,回家读书看报、关注时事新闻,“对国际形势分析很到位。”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汪漪/文 杨雪娇/摄 实习生 王焱丽 通讯员 孙雨静 陈正 龙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