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老兵项培荣:17岁无畏投身烽火,80年热血铸就家国忠魂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5-07-09 18:01:55

在阜阳市颍州区,有这样一位老人,他17岁投身新四军,在抗战的烽火中冲锋陷阵,轻伤不下火线;解放战争时期,他继续为民族解放事业浴血奋战;即便子弹在身体里嵌了28年,也从未磨灭他的战斗意志。他就是项培荣,一位用一生诠释忠诚与担当的老兵。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烽火岁月,聆听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投身革命:未与父母别,一心跟党走

项培荣老家在浙江安吉县的大山里,家里是当地的佃户,生活十分艰苦。但父亲重视子女教育,作为家中老大,项培荣早早被送进私塾读书。考初中那年,他来到离家40多里的学校复习。几个月后,一支国民党部队开进学校,将其作为临时驻地,学校教学暂停,临近过年,项培荣只好回家。

在家放牛的日子里,一个冬天的下午,山脚下来了几个身穿蓝灰色军装的陌生人。他们向项培荣打听道路,并自我介绍是新四军的,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来打日本鬼子。读过书的项培荣心中怀揣着爱国梦,陌生人的一番话在他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他将手中黄牛的缰绳和腰间的砍柴刀交给同行小伙伴后,便给几人带路。

一路上,陌生人向他介绍新四军部队里官兵平等,专打鬼子,还邀请他参加新四军队伍。送达目的地后,战士们为感谢他的带路之功,邀请他一起吃饭。“我就是吃了这顿饭后,从此成了新四军的战士。”项培荣清晰地记得,那是1945年,他刚17岁,从带路到直接参加队伍,他甚至没回家跟父母告别,便和新四军战士一起当兵打鬼子了。

部队“秀才兵”:作战学习两不误

入伍第一天,项培荣就跟着战友走了30多里山路,在天黑前来到部队驻地。还没来得及喘口气,部队又要开拔。临行前,班长给他一支新缴获的中正式步枪和两条装满子弹的子弹带,大约100发子弹。摸着新领到的步枪,项培荣兴奋得合不拢嘴。

部队昼伏夜行,项培荣边熟悉部队纪律,边练习武器使用。战士们听说他上过私塾、读过不少书,纷纷跟他打趣:“哟!这次咱们连队里来了个秀才,可是个宝贝咧!”在战友们的举荐下,项培荣兼任了文书和通讯的职责。

加入部队后的第三天,在一次转移中,探路的尖刀班传回消息,发现敌人。就着蒙蒙的月光,项培荣看见山路上一片蠕动的黄色。部队迅速散开,他跟着一位姓李的江西老兵趴在路边,学着老兵拉动枪栓对敌人射击。“因为是遭遇战,双方都没有准备。”项培荣说,他就打了三枪,敌人后来便散去了。事后才知道,这是一股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专门来偷袭新四军的。

作战勇敢,学习能力又强,项培荣在战斗中成长很快。两个多月后,在山区的一次伏击战中,他带领一个战斗小组俘虏了4名敌人和多支步枪,得到上级表扬,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打日寇:轻伤不下火线,彰显英雄本色

在项培荣的左小腿有处凹痕,这是1945年在与日寇的一次战斗中留下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包括中国在内的盟军正式投降,抗战终于胜利了!兴奋的项培荣跟着部队,前往溧水驻扎的一处日军驻点受降。但没想到,驻扎的日军竟然不肯放下武器,拒绝向新四军投降。

“当时我们都气坏了!你们天皇都投降了,还猖狂个啥?”上级一声令下,部队随即向鬼子驻守的城墙发起进攻。当时的日军士兵大概有20多个人,外加百十个伪军,面对新四军的进攻,敌人负隅顽抗,还动用了迫击炮还击。

“轰隆”,项培荣埋伏的民房前传来爆炸声,由于爆炸点距离太近,项培荣的身体传来一阵麻木,他的左腿和头部被弹片划伤,“就感觉一阵麻木,鲜血直流。”但项培荣回忆说,对敌人的愤怒压过了伤口疼痛,他一咬牙直接将扎在小腿的弹片拔掉,用绷带简单包裹后,又继续投入战斗。

接下来的日子里,项培荣不顾伤势,跟随部队四处转战,期间和日寇又发生多次战斗。每一场战斗,他都冲锋在前,用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领土完整。

子弹嵌骨28年,仍心系战场

打完日寇,项培荣所在的部队渡江北上与大部队汇合。然而,解放战争的洪流很快便开始了。在著名的“七战七捷”战役中,项培荣所在部队负责进攻泰兴市。在第二次战斗时,已经是班长的项培荣带着战友埋伏在黄豆地里对敌人展开伏击。

激烈的战斗中,项培荣的左肩被流弹击中,整条胳膊已被鲜血染红,他被送往后方战地医院。医生检查发现弹头进入过深,无法找到确切位置。那个年代没有X光这样的现代化设备,这颗弹头就这么留在了他的身体里。

三个月后,伤势渐好的项培荣又参加了解放涟水的战斗。伏击战中,肩部的伤势再度发作,这次医生说什么也不肯放他重回前线了。但即便如此,项培荣的心始终牵挂着战场,时刻准备着再次为国家和人民而战。

至于那颗嵌在项培荣肩头的子弹,直到1973年,他才在老伴的陪同下,通过手术将弹头取出。而这时,这颗弹头,已经在项培荣的肩胛骨里滞留了28年。这28年里,项培荣忍受着伤痛,却从未有过丝毫退缩,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使命。

1955年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勋的时候,项培荣被授予大尉军衔。1958年他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在阜阳轻工业学校、阜阳机械技工学校、阜阳农机学校及原阜阳地区无线电厂等单位任职。

80年前,项培荣为国浴血奋战,在烽火岁月中铸就了忠诚与担当。如今,谈起往事,他如数家珍,记忆深处里每场战斗的硝烟、每个战友们的一颦一笑,都让老人久久难以忘怀。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祖国强大了,项培荣也由衷地感到自豪。他说,自己只是千千万万革命战士中的一员,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一点贡献,是他一生的荣幸。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许家权 张剑 杨雪娇 文/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