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追求真实,用一支笔记录了安庆的变迁;他勇挑重担,在媒体转型时代主动当“吃螃蟹”的第一人;他锐意创新,是众人眼中的“全能人才”;他爱岗敬业,20多年来“守望”了无数日与夜……拥有130多万下载量、被爱人吐槽“比儿子还宝贝”的“掌上安庆”客户端3.0版正在试运行中,而它的“父亲”——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原掌上安庆编辑部主任闫树泉却再也无法登录了。
我是河北农民的儿子!
闫树泉1981年出生在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是典型的 “靠读书改变命运” 的范例。2004年,他从安徽大学新闻系毕业,带着满腔的热忱来到安庆,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开启了漫长而卓越的新闻生涯。
无论是泥泞的田间地头,还是建筑工地低矮的工棚;无论是下雪的深夜,还是烈日下的大街小巷……“他就骑着一辆二手摩托车,走街串巷地寻找新闻,用一支笔记录着安庆日新月异的变化。”安庆市新闻传播中心采访部主任卢向波和闫树泉是同学,两人一同来到安庆从事媒体工作。“同期的记者还在入职适应期时,他却早已摸透了安庆的大街小巷,甚至比当地人还熟悉。”
“总是最早到现场的,总是把欠薪事件来龙去脉弄得最清楚的,总是最热心的……”安庆市人社局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负责人陈璧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和闫树泉见面的场景。2005年的一天,陈璧和同事去处理一起农民工讨薪的事件。“抵达现场的时候,就发现他正在和遭遇欠薪的农民工交谈。在随后的处理过程中,他更是主动帮忙梳理事件的全过程,并帮助我们维持现场秩序、登记农民工的情况。”
某年的冬夜,得到新闻线索的闫树泉冒着雪来到一处建筑工地的工棚采访。“当时天气很冷,他双手冻得发红,但看到一位讨薪的老人手上满是冻开裂的口子,立即把自己的手套塞给了老人。”当小小的善举被发现后,闫树泉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了句,“我是河北农民的儿子!”“可能正是这句话,让他在10年的记者生涯中,只要一听到农民工讨薪的消息,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为农民工发声。”陈璧告诉记者,2006年的除夕前夜,安庆一建筑工地发生了农民工欠薪滞留事件。“得到消息后,他放弃回乡的火车票赶到现场……等到事情处理结束,我和他也在工地上度过了一个新年。”
安庆市大观区玉琳路街道办事处人大工委主任(原安庆市工商局大观分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刘亮和闫树泉是校友,“在我前同事的眼里,他是个特别较真的人。每次工商执法现场,他追问细节甚至比执法人员还认真。”2007年,安庆大观区不少学校周边商店出现了“三无”食品,了解到这一线索后,闫树泉连续多日蹲点,把“三无”商品的情况一一记录在案,并反复核对,最后递交到工商局。“在他的帮助下,足足查出了一卡车的‘三无’产品。”
我还有好多工作没干完……
2013年,媒体转型浪潮席卷全国。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从已经在传统媒体行业积攒了丰厚成绩到全然陌生领域的零起步,闫树泉没有犹豫,毅然跳入数字洪流,转战新媒体平台,开启了“白+黑”模式。
“他自学网络安全技术,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专业书籍,每一本的书页都被翻得卷了边。”同事袁勃回忆起和闫树泉共事的日子,非常感慨。“那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安全评估报告》,就是他一字一句精心打磨的,连标点符号都没放过。”特别是掌上安庆客户端建设攻关的关键期,他甚至连续一周吃住在办公室里,完善自评流程。“感觉他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每时每刻都在工作。”
2016年,在闫树泉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安庆新闻网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成为安徽省首批跻身“国家一类”的非省会城市新闻单位网站,与新华网、人民网等同列。随后,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筹建“融媒体中央厨房”、拓展新媒体矩阵、打造“掌上安庆”客户端……
“他是新闻人里最懂代码的,技术员里最会写稿的。”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原掌上安庆编辑部副主任张馨告诉记者,“掌上安庆”是个集新闻发布、政务服务和城市形象推广于一体的新媒体平台,“对当时的我们而言,所有的一切都是全新的领域,创建工作千头万绪、运维程序多而繁杂、内容审核责任重大……”困难如同高山一般横亘在闫树泉等人面前,但他没有丝毫退缩,继续带领着部门同事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日夜奋战。
“印象中,他办公室的灯好像永远都是亮的。”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晚报编辑部主任张丽上夜班,在她眼中,闫树泉每天晚上几点回家,同事们都不知道;但次日早上,他肯定是早早坐在办公桌前。“要么是审核稿件,要么是撰写材料,要么是研究某个技术方面的难题……办公桌上的盒饭经常是忘了吃。每每问他啥时下班,他的回答总是‘我还有好多工作没干完’。”
功夫不负有心人,“掌上安庆”上线运营后很快实现下载量120万+、一大批新媒体精品力作刷爆网络,而闫树泉本人也先后获评2016年度安徽省“报业(经营管理)先进个人”、安庆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8次获评单位年度先进工作者,20多篇新闻作品先后荣获安徽新闻奖、安徽经济好新闻奖等奖项。
在工位上坐着比在家更安心
“在没有认识他之前,我总感觉那种没日没夜忘我工作的人,只是书本上、电视剧里才会有。”对于闫树泉没日没夜的工作,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给好评的,他的妻子陈颖曾经一度很有意见,甚至经常批评他。“他是个好脾气,从来也不生气,被骂了之后还是笑眯眯的,反正也不改,下次依然是这样。”在“掌上安庆”客户端筹备阶段,闫树泉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单位,“即便是回家,也是电话不断。半夜经常被一通电话叫回办公室……”
“在他眼中,‘掌上安庆’甚至比亲儿子还要亲。”陈颖告诉记者,儿子上学后,闫树泉也会抽空辅导功课,“但经常是,看着儿子写作业没一会,就因为太累睡着了。”陈颖又气又心疼,但也无可奈何。
2024年4月,闫树泉被查出患有壶腹部肿瘤,随后带着满腔的不舍被迫离开心爱的工作岗位,辗转合肥、上海、河北求医。“治疗期间,头发一把一把地掉……就这样还舍不得放下工作。”据陈颖透露,闫树泉在治病期间偶尔回安庆,总会趁着单位人不多的时候,到自己的工位上坐坐,“用他的话说,‘在工位上坐着比在家更安心一点’。”
“他真的是太热爱工作了,同事和朋友来看望他时,聊其他话题他说话都蔫蔫的,但是一提到工作,他整个人的状态完全不一样,感觉有说不完的话。”陈颖告诉记者,闫树泉患病治疗期间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要积极配合治疗,早日返回工作岗位。也正是这段时间,陈颖彻底释怀了。
2024年11月,闫树泉从河北打电话托同事代办摩托车年审事宜,“等病好了还要骑车上班”;2025年2月,记者证到期换证,他嘱咐同事提交照片等材料,“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同年4月,因为病情恶化,他已经不能正常躺下,只能趴着坐着,“掌上安庆”技术后台还有他时常登录的痕迹,最后一次登录是4月10日。20天后,闫树泉的生命停留在43岁;几天后,他心心念的“掌上安庆”客户端3.0版开始试运行,代替他继续前行。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姜志远 图片由安庆市新闻传播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