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在安徽合肥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通过多年治理,我省一些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今年全省计划治理废弃矿山241个、面积3.06万亩,预计五年内我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率将高于90%,切实提升重点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我省统筹推进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有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安徽建设。”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夏炎介绍,我省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增强能源资源安全供应能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据统计,全省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8115.23万亩、7145.08万亩,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约22%。
近年来我省推进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重大工程,实施青弋江(泾县段)等6个省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全省生态保护修复向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转变。
同时,我省还重点实施了长期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截至2022年,我省已修复废弃矿山2980个、治理率84.2%,已修复面积29.8万亩、治理率67.3%,一批“以用定治”市场化矿山生态修复成功案例受到好评。
夏炎介绍,我省将全面落实生态修复规划,根据《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突出“巢湖生态绿心,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生态屏障,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对国土空间生态功能的骨架支撑作用,构建“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谋划建立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库,指导皖北6市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据介绍,今年全省计划治理废弃矿山241个、面积3.06万亩,预计五年内我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率将高于90%,提升重点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在开展20个部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基础上,我省将在2025年之前实施完成一批省级试点,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统筹推进试点地区的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保护修复,优化试点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