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组成的创作团队,围绕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成果,用艺术的方式阅读月球土壤!4月19 日下午,《阅壤——月壤研究成果艺术展》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代艺术中心开展。
据介绍,本次《阅壤——月壤科研成果主题艺术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个研究月壤的科学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以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展现了一批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INTHELAB科学摄影小组联合创作的多形态科技艺术作品,是《阅壤》计划的第二站。
众人皆知阿姆斯特朗的脚印,却鲜有人知道月球上还曾停咛过一片羽毛。1971年8月2日,阿波罗15号指令长大卫·斯科特顺着步梯来到月面后完成了一次致敬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同时释放一片羽毛和一把锤子,两个物体在真空微重力环境下同时落地。这直接应证了伽利略提出的,在真空状态下任何物体在定律相同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时,下落时间相同。展览中,展品《月秤》吸引了最多的目光,这件以“物体剧场”为创作思路的作品缘起于这一著名的实验,从伽利略的假说到登月后的羽毛,月球成为了衡量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秤砣。
月亮的世界仿佛没有颜色,一切都是黑白的。其实不然,月壤在偏光显微镜下呈现出的是一片色彩斑斓的世界!”若想看到这片彩色世界,需要先将月壤颗粒制备成约30微米厚的薄片。对于微细的月壤颗粒而言,这并非易事。”在展览中,还能看到首套嫦娥五号月壤颗粒正交偏光下的显微照片。不透明的针状钛铁矿和非品质的玻璃,呈现为暗黑。而其它主要矿物,如:辉石、长石和橄榄石,则争相展示着各自的艳丽。不同类型的颗粒呈现出不同的美感,随着角度的变换,长石会出现颜色分明的聚片双晶;黏结物和玻璃中零星的细小矿物碎屑,时明时暗,如繁星点点;角砾岩和玄武岩五彩缤纷,则如哥特式花窗。
“ 前沿的科学内容借用艺术的思维,让大众触手可及,在传播中拥有了更强的情感性与可及性!”时值中国航天日活动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3年科技活动周举办之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 ,围绕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月壤研究的科研成果,以艺术装置 、 显微摄影 、 音视频 、 文献等多元形式完成了兼具美感与人文情怀的艺术再创作,展示了艺术与科学的跨界合作。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胡霈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