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就业调查制度,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稳就业提质扩量
服务“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方案》近日公开征求意见。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增高校毕业生在皖就业150万人左右,新增农民工在皖就业180万人左右,人力资源强省迈上新台阶,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取得新突破,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高质量充分就业取得新进展。
■未来或建立就业调查制度
根据《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我省计划实施人才供给提质扩量行动,建立就业调查制度,健全“四上”企业就业调查制度,按季度开展调查。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健全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设立“就业服务专员”,常态化跟踪掌握工业企业用工、缺工、招工等情况,建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工需求清单,及时向社会发布。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安徽将持续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动态优化调整,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同时,实施省十大新兴产业人才引育专项,“一链一策”建立人才团队定向招引机制。每年新增高层次人才2万人以上。
技工教育近年来备受关注,我省支持企业兴办技工学校,完善购买技能人才培养补助政策,争取到2025年全省建成100所技工院校,在校生达到30万人,每年培养7万名新技工。《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还计划推行企业“新八级工”制度,加大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力度,开展企业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培养一大批高技能领军人才。
■全省建筑业企业每年或新增吸纳就业3万人
加快二产发展巩固就业市场存量,《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立足我省产业规模等优势,打造更多制造业就业增长点。每年全省工业企业新增吸纳就业45万人以上。我省计划实施“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和“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行动,每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或将新增吸纳就业15万人以上。培育优质建筑企业,每年全省建筑业企业计划新增吸纳就业3万人以上。
实施三产就业提质扩量行动,我省计划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每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或将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省计划每年创造数字经济领域高质量就业岗位7万个左右。促进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维护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权益,加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每年全省新增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岗位或达20万个左右。
■计划开展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
狠抓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每年新增高校毕业生在皖就业50万人以上。同时,稳定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规模,加快基层项目招录进度,稳定增加国有企业优质岗位,做好大学生升学、征兵等工作,每年通过政策性岗位安置就业或不少于15万人。
农民工“家门口”就业,我省方案提出,每年促进60万名农民工在皖就业。开展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扩大县域就业公共服务供给,加强住房保障和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下一步,我省或还将学习借鉴浙江“企业+工坊+村集体+农户”模式,引导企业把适合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解决企业场地和用工问题,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皖回皖就业促增收。
从人才输出大省到“人才回归、振兴家乡”,《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开展“接您回家”活动,通过“接高校毕业生回家”增加高层次人才供给,“接技能劳动者回家”提升劳动能力匹配,接“农民工回家”填补一线普工缺口,接“创业者回家”促进产业升级、扩大高质量岗位供给。每年引导回皖就业创业10万人左右,逐步推进“人回乡、技回流、厂回迁、情回归”。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