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石楠,安徽太湖人。著有传记文学《画魂:潘玉良传》、《寒柳:柳如是传》、《刘海粟传》、《张恨水传》、《一代明星舒绣文》等;“女性三部曲”长篇小说《生为女人》、《漂亮妹妹》、《一边奋斗一边爱》等;中篇小说集《晚晴》等;散文集《寻芳集》和《石楠文集》(十四卷)70余部。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安徽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第28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著名作家石楠先生应邀来到合肥,为安徽省科技厅和乡村大世界振兴馆干部和青年读者作了两场读书励志讲座,热烈反响。
“石楠先生读书励志精神,使我们科技工作者深受教育和鼓舞,更加坚定了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信心。”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吴劲松深有感触的说。
“我作为当代青年企业家,一定要多读书,肩负起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使命担当”。安徽云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博文坚定地表示。
带着满满的崇敬之情,日前,笔者专程来到石楠先生下榻的宾馆看望并采访她。春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石楠先生慈祥和蔼的脸上,满头银发的她虽已86岁高龄,但却精神矍铄、思路敏捷。走近先生,感受到她珍贵的品质:亲和、柔和、温和、随和、谦和!这些如玉般的品质是石楠先生所特有的,纯真自然、朴素无华,如清气盈满人间。
“我之所以成为作家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我多舛的命运;另一个是我喜爱读书,书读得多了,就有了创作的欲望。”石楠先生向我打开了话匣子。
逆境中读书
苦难伴随着石楠成长,苦难也催化和造就石楠的成功。
石楠告诉笔者,她出生于烽火连天抗战岁月的母亲逃难路上,她是家中的第5个女儿,因为家贫,前面4个姐姐都送给了人家,那其实是令人心碎的丢弃。祖上都是文盲,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图|石楠作品获安徽文学奖、《清明》文学奖、红烛奖等大奖,被评选为“首届中国当代十大优秀传记文学作家”,被誉为“用生命创作的作家”。
石楠求学成长的道路也是艰难异常。从小喜爱学习的她却没有读书机会,只在夜校扫盲班识得几个字,直到16岁,才在乡里学校老师的帮助下,走进校门,插进五年级。她太珍爱这个读书机会,她明白,像自己这样只识得几个字连加减法算式都列不出、没有任何知识基础的人,要赶课程,除了下死劲努力学习,别无他途。
石楠早起晚睡,天一亮,就拿着书悄悄出了寝室,冬天到教室读书,夏天从后门去到河滩,坐在石头上朗读课文。因为住校的同学不多,学校不要求上晚自习课,吃过晚饭她就来到教室,借着15瓦的电灯光做算术。
有时还去请算术老师加课。每次期末大考,虽然她的各科成绩都是位居榜首,老师也喜欢她,却因为学校不敢忽视阶级路线,不再继续给她助学金,她不得不终止学业,到安庆市当学徒工,在3家小工厂一干就是20年。每月只有12元生活费,还要省下5块钱接济家里,她5分钱的萝卜角当菜,可以吃一个星期。然而,艰苦的生活并不能泯灭石楠的求知欲和对生活的希望,她上夜大读函授,每隔几天就去图书馆换借图书。
图|石楠和刘海粟大师的合影。
知识的甘霖润泽着石楠痛苦的心灵,患难成了砥砺坚毅性格的磨刀石。这20年,正是石楠丰富和提高自我的20年。她读了大量古今中外名著,写了成麻袋的读书笔记,为她后来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文学语言和人生体验。石楠也因此体悟到,逆境和苦难是天赐的礼物,困苦的经历,成为自己认识人生的无价财富并终生享用不尽。
第一本书轰动国内外
石楠常说:“苦难是我的财富和老师。”当石楠的苦难情结与传主的命运相互契合、沟通之时,便是作家创作主体与所写对象的精神光芒最贴近之时。自身的苦难与笔下人物的困苦,在石楠心窝里撞击出耀眼的火光、喷溅出震耳的涛声。
潘玉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竟然能成为世界艺术之都巴黎的知名画家、中国最高学府的教授,其中浸透着多少奋斗的血泪!
石楠强烈感受到,写潘玉良,就是喊出自己的心声:世界上没有征服不了的困难,人生的命运可以通过抗争来改变,命运之神只能让位于有志者的追求,人生价值也只能在求索中闪烁光辉。
石楠坦言,张玉良的生活是那么广阔,从扬州——巴黎;经历的时代是那么漫长,从辛亥革命——粉碎“四人帮”;性格的成长是那样的复杂,从孤女——艺术家。这对石楠来说,难度很大。历史的,地理的,民俗的,文学的,艺术的,美术的种种知识,都感到不够用。而她所掌握的张玉良的材料都是来自间接,也只不过是张玉良的一个粗略的轮廓。她既没条件去采访她的亲戚故旧,又没条件去看看她足迹所至的地域,只是沿着她的足迹到书海中去求索,多读书,拜能者为师。“凡是她所到过的地方,我都得跟踪着去研读那里的史志、游记、民俗,以至名胜古迹、城市建筑,里昂的丝织业、巴黎的艺术、罗马的颓垣残柱,那怕文中只提及一笔,都得围绕着它去翻阅大量资料。”
这一切石楠又只能在工作之余和晚上进行。在灯下坐到11点,直到眼睛什么都看不见为止,早晨4点就强迫自己起床。那时正值1981年严冬,石楠体质不好,老感冒,从热被窝里起来,就喷嚏接喷嚏,打得鼻涕眼泪潸潸。爱的力量让她坚持下来了。所幸的是,石楠喜欢美术,曾经无选择地读过一些美术作品和美术史,对写张玉良提供了条件。只是由于爱,爱文学,爱笔下的人,爱一个顽强与苦难搏斗的灵魂,她就那么随着感情流淌下去,以至不能自已。
石楠在创作中有个设想,要让张玉良在每一个人生关口活过来,让她喊出自己的心声:世界上没有征服不了的困难,人类的命运可以通过抗争来改变!条件差,基础薄,不足馁,只要有个崇高的目标,坚定的意志,执着追求,刻苦进取,就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这东西就是人生存在的价值!命运之神只能败北在有志者的追求中!人生只能在求索中闪烁光辉。当然,也并不排斥机缘和条件。即使终生追求而不得,也能在求索中留下深深的履痕,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抱恨。
“这是我在《画魂·潘玉良传》中歌唱的主旋律。尽管我的歌喉音色不够柔美,有些沙哑,缺乏艺术魅力,但这支主题歌却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应和,形成了一股股潘玉良热。”石楠感叹道。
数十家电台连播,台湾也有两家广播公司加盟,并改编成广播剧演播。《文汇报》、《中篇小说选刊》等20多家报刊转载连载,省文联和《清明》杂志社联合举办了座谈会,《文艺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安徽日报》、《社会科学》、《清明》杂志等报刊,发了各种评论文章50多篇,收到3000多封读者热情洋溢的信。
接着是10家电影厂争相组稿,最后由上影厂和台湾金鼎影业公司搬上银幕,黄梅戏、话剧、沪剧、歌剧改编搬上了舞台。出版了6种不同画家创作的连环画,先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台湾海风出版社、台湾正展出版社、珠海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等出版了17种不同版本,韩国汉声研究所翻译出版了韩文版。在该书首,20年后,北京亚环音影公司改编成30集电视连续剧搬上了屏幕。冰心曾为石楠题词:“真实的情感是一切创作的力量和灵魂。”
是的,真情实感伴随着石楠先生的所有生活和创作,给予她生存的力量和美好的心灵。正如她所说:“我不为传主讳,不为时代讳。”
图|石楠出版的部分传记文学作品。
石楠先生的创作成绩令人瞩目:从44岁开始挤进狭窄的文学小道,22年时间先后出版了《真相》、《生为女人》,中篇小说集《弃妇》、《晚晴》、《石楠女性传记小说选》,散文集《爱之歌》、《寻芳集》,传记《美神一一刘苇传》、《寒柳——柳如是传》、《一代明星舒绣文》、《从尼姑庵走上红地毯》、《刘海粟传》、《回望人生路一一亚明的艺术之旅》、《陈圆圆一一红颜恨》、《不想说的故事》、《张恨水传》、《海魄一一杨光素传》、《另类オ女苏雪林》,学术专集《百年风流一一艺术大师刘海粟的友情和爱情》等70余部作品。作品获安徽文学奖、《清明》文学奖、红烛奖等10余项大奖,2005年被评选为“首届中国当代十大优秀传记文学作家”,被誉为“用生命创作的作家”。
寄希望青年多读书
滔滔江水东流而去,时间顺水而流,无情带走多少往事和生命,但是,在石楠心中,永存的是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去年,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石楠作为安徽作家代表团的一员,光荣地出席了这一盛会。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聆听了习主席关于繁荣文艺的报告。这是她作为作家代表第六次出席中国作家全国代表大会。
石楠真诚的说:“习主席的报告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一向认为,人到这个世界上来,不是来享受的,得努力为这个世界付出,留下点什么,反之,就是白来一趟!习主席鼓励我们文艺工作者努力为人民创作,尽管我已86岁了,更不能放弃初心,活到老,就要学到老,我时时警告自己,属于自己的时日不多了,今天还能做点事,就要抓紧时间去做,决不能留待明天,也许明天我就不在了。”
图|石楠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77岁时,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一边奋斗一边爱》出版后,我觉得我不能再写长篇了,因为我的生活写完了,那时候我就在想,我是没有上过多少学的,就是靠读书,是古今中外的名著滋养了我,让我拿起笔书写人生,是文学改变了我的命运,所以我是非常热爱文学的,我也一直想为文学做点事,为社会做点贡献”。
前不久,石楠做了两件事,一是将她文学创作生涯中的著作、手稿、名家签名书、师友赠送的书画、名人信函及本人绘画作品共计3871件收藏品无偿捐赠给安庆博物馆。二是将自己40余年集攒的100万元稿费捐给安庆师范大学,设立“石楠文学奖”,用来支持学校培养文学新人。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个人的力量有限,这次捐赠算是开个头吧,也希望通过社会能够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大家积少成多,慢慢完善,让这个奖项不断壮大,扩大和影响到全国,扶持并培养更多的文学青年,让文学事业繁荣发展,让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涌现出来。”
图|石楠向安庆师范大学捐赠稿费
石楠这一举动,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
笔者问她,一下子拿出毕生的稿费积蓄,您心里没有犹豫吗?石楠说:“没有一点点犹豫,因为这是我的愿望。我是拿笔杆子的,以前在报纸上发表‘豆腐块’,他们开玩笑说我是开豆腐坊的,我自己做的剪报,就起了个标题名叫‘豆腐坊’,那些都是小稿费。后来我写书,书又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不管稿酬多少,我平时一直都把稿费存起来,一分都不花的。40年集腋成裘,想给有才华有苗头的青年人以鼓励,现在终于实现了。而且我的家人们也很支持我,他们说,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吧,我们无条件支持你。”
笔者直言:“捐赠对生活影响大吗?”石楠坦言:“不会有什么大影响。我有退休金,而且我向来节约惯了,小时候生活比较艰苦,勤俭节约是我们家的优良传统。以前,我的衣服鞋子都是自己做的,在家都不讲究的,只有出门才会穿一件好点的衣服。我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讲的就是我们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浪费是可耻的,节约是美德。人是要有大情怀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不能只为自己,否则那跟动物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的稿费一直存在那里,就是为了回报社会,要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事。”
石楠先生对当代青年读书特别寄于期望。她语重心长的说:“读书,读好书,可以为你打开一扇窗,让你了解各种各样的世界,各种各样的人生,真正让你的心灵活跃起来,让你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一本好书,可以打开一个世界。虽然现在很多人喜欢快餐文化,沉迷于刷手机,但那不能让心灵真正宁静下来,进而去思考一些问题。好书滋养心灵。沉浸书中,理解并欣赏文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通过读书和学习来慢慢培养这种理解和欣赏的能力。”
图|石楠在书房中。
“我的文学之路,就是我的读书之路,我与苦难抗争之路,我歌唱与苦难较量的奋斗者之路,也是我对文学之爱的坚守之路。”
我突然想起了生长在北欧日德兰半岛上的石楠草。它长在沙土上、石砾堆里,生命力极强。尽管当地的德黑兰人曾下决心将这种草根除,然而,年复一年,石楠草仍以她那顽强的生命力和倔强的性格红红火火地生长着,以至成为丹麦本土上一处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观。
石楠草,不正是石楠先生性格的象征吗! ( 安徽商报特约通讯员 汤小波)
汤小波简介
汤小波,笔名江南子,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期在部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曾任《中国国防报》、《人民前线》报、《东海民兵》杂志、《扬子晚报》《皖江晚报》特约记者,新闻作品多次获全国全军新闻奖。转业后在安徽省直机关工作,业余时间仍坚持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