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中国航天日主题展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线“安徽造”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3-04-24 21:11:08

4月24日,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合肥启幕。今年的“中国航天日”以“格物致知,叩问苍穹”为主题,航天日主题展在合肥市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主展馆举行。4月24日,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前往航天日主题展探访,此次展览以“走向世界的中国航天”为主题,分为四个板块,综合视频、图文、模型、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场景展示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运载火箭模型

“女娲星座”多颗卫星与合肥共造

航天日主题展览共计8000平方米,其中3000平方米为科普展览展区,另外5000平方米,主要展示航天科技引领产业融合发展成果。进入展馆,运载火箭、航天服等各类航天系列模型引得众人纷纷打卡留念,

此外,在“航天宏图”展区所展示的卫星模型、超大无人机也十分吸睛。来自航天宏图PIE系列的无人机可以应用于电路巡检、林业巡视、应急搜救等方面,如果飞机失控降落,它携带的降落伞会自动打开,启动安全模式。今年3月30日,航天宏图“女娲星座”一期工程首批4颗卫星星座搭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展会现场,航天宏图所展示的卫星模型也是曾搭载长征二号升空的卫星之一。据悉,“女娲星座”中有多颗卫星是航天宏图和合肥市共同建设。

航天展宇航员服

在展会现场,还有一颗重达10kg的气象小卫星,它是由安徽正弦空间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研发,能对大气环境、空间环境、海洋环境进行监测,经地面数据处理后,生产出航空气象、海洋航线规划等一系列增值服务产品和相关应用场景建设。

航空航天技术还可以与医疗相结合,在安徽库派医疗展区,展示了在航天技术支持下研发的国内首台饲管定位系统。据该公司负责人李齐杰介绍,该系统相当于营养通道上的“导航员”,让鼻饲营养管不迷路,实现食物、水分和药物的快速准确注入,达到维持人体必需营养需要和治疗的目的。

国内首台饲管定位系统

将自主研发的“益生菌”送往太空“深造”

你见过300斤重的南瓜吗?在航天日主题展上,记者看到了北京东方红航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培育出的“太空特大南瓜”。“目前长出最大单果重达300斤,在生长繁育期高峰,南瓜每天能增大10斤左右。”据该公司副总裁李杰介绍,这个重达300斤的“太空特大南瓜”是利用航天搭载、太空诱变、生物技术,农业育种技术集成创新培育而成的观赏兼食用的南瓜一代杂种。瓜近圆形、梨形,分白色、桔红色两种,肉厚,营养丰富。

“太空特大南瓜”

航天生物技术又称“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即利用返回式空间飞行器将农作物、微生物、植物种子等生物样本送入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强辐射、高真空、高洁净等特殊环境作为诱变因子,使生物产生遗传性变异,返回后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培育,筛选出性状优良的菌株或种子,形成规模化生产。

李杰告诉记者,该公司多次利用神舟号飞船、实践十号卫星等返回式航天器进行空间搭载和空间诱变育种研究,先后搭载了天曲母菌、东方红一号酵母菌株、辅酶Q10菌株等数十种微生物菌种,应用这些航天生物成果,成功开发出一系列高品质航天民用健康产品。

“太空菌株”奶制品

同样送往太空“深造”的还有伊利集团自主研发的“益生菌”,在航天展现场,伊利集团“太空菌株”奶制品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尝鲜”。据介绍,伊利集团自主研发的“BL-99、K56、ET-22”三款专利益生菌株作为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参与到空间微重力的实验当中,开启太空之旅,未来还有机会通过卫星载荷装置实现。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线“安徽造”

卫星遥感技术可运用于农业、交通、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在航天展上,安徽多家企业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服务于农作物生长、气象和天气情况、自然灾害情况等多个领域。“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在安徽宿松对棉花种植提供一些数据支撑。”安徽星达时空负责人汪洋告诉记者,该公司通过卫星遥感对空气湿度、土壤等环境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从而对棉花产量进行预判。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线

同时,该公司为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提供了多款天线,还为问天实验舱提供了出舱通讯天线和舱内无线收发器天线。“与民用天线不同,航天器上的天线不仅要稳定、耐用、重量轻,在恶劣的环境保证它和舱内的通信,同时要将这种通信传输到地面的飞控中心。”据介绍,目前该公司的天线产品被应用在嫦娥探月、火星探测、北斗卫星等航空航天领域,并逐渐从天上来到地下,拓展到灾害监测,地球观测等多个民用领域。

火星探测天问一号

此外,来自合肥的中科星图数字地球合肥有限公司通过卫星遥感解译技术,获得水体的分布、泥沙、叶绿素、有机质等的状况和水深、水温等要素信息,从而为巢湖当地水资源和水环境等治理提供精准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的影像定性与定量分析,挖掘城镇历史信息,为规划城市布局提供数据支撑,用户可以直观地获取区域内的城镇变迁、地表覆盖变化、环境变化等历史信息。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静文)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