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实践】走进中国宣纸文化园 感受宣纸文化魅力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3-05-17 14:45:02

 

宣城自古是江南名郡,文房四宝之城,是宣纸、宣笔、徽墨、宣砚的原产地。坐落在泾县的中国宣纸文化园,正展示着宣纸的前世今生。5月16日下午,中央网信办“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实践” 网上主题活动走进中国宣纸文化园,感受宣纸文化魅力。

中国宣纸文化园,坐落在皖南泾县乌溪境内、徽水河畔、205国道旁,景色宜人,它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为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建设的,集宣纸技艺展示、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园区,是国家4A级景区、首批“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在宣纸博物馆里,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宣纸的前世今生,还能欣赏到清代皇家用纸和名家字画。”据景区讲解员汪文静介绍,中国宣纸博物馆是文化园核心项目之一,于2015年12月6日开馆,集宣纸历史、宣纸 技艺、宣纸与书画艺术、历代宣纸产品展陈等为一体,是全国首个系统性综合性宣纸博物馆。建筑共三层,一楼为宣纸历史与技艺展示区,二楼为馆藏宣纸与书画精品展示区,三楼为书画展展厅。建筑主体为钢结构,外观为膜结构,外围为景观水系,建筑外观形似一摞错落有致的宣纸。

宣纸自古就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因其独有的生产技艺和使用特性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的最佳载体,让古籍印刷作品流芳百世。

宣纸选用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并配以独特的山涧泉水按照传统的工艺、独特的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督下手工生产,从原料采集到制成成纸需经108道工序,历时3年左右。

在这里,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手工宣纸“三丈三”巨宣的生产车间。超大规格宣纸——“三丈三”巨宣长11米,宽3.3米,需要44名身高相近、技艺精湛的捞纸工默契配合,整齐划一地重复捞纸动作。捞完的宣纸经过扳榨,送到蒸汽盘贴区域,盘贴24小时之后方可以上架,随后8名工匠一起动手,三丈三巨宣像一块巨大的白绸铺展开来,再由晒纸团队进行晒纸工作。烘干后的宣纸,师傅用钢管将它卷起再运送到剪纸车间。

检验巨宣的剪纸台,需要8名师傅分别站在桌上和桌下,共同对巨宣进行检验和裁边,检验合格的巨宣,由师傅加盖上封刀印章,再进行成品打包。巨宣的问世,一方面为创作巨型的书画作品提供了更为良好的载体,另一方面也为传承宣纸的制作技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宣纸技艺体验园内,采访团一行还见证了宣纸制作过程中“碓皮、切皮、做纸帘、划单槽、捞纸、晒纸”等制作工艺。体验园内,游客还可以参与捞纸、制纸等体验活动,从而加深对宣纸文化的了解。

“参观完我才知道,原来一张薄薄的宣纸需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花费这么长时间才能制作完成。”游客张阿姨告诉记者,宣纸制作作为珍贵的非遗技艺,希望未来有更多人能够感受古老工艺的魅力,参与到宣纸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中。

“薄如蝉翼千年寿,漫掩高天万朵云。”如今,越过历史长河,宣纸精妙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书写特性,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而凝结其上的工匠精神、文化气息,也在不断求进中保持着鲜亮。(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