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女孩总以几分钟一次的频率不自觉抽动脖子,还伴随挤眼耸鼻等无意识动作,令其父母很是担心,于是前来医院寻求帮助。近日,复旦儿科安徽医院(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童神经科主任杨斌教授在门诊接待了这名抽动症患儿。
杨斌介绍,抽动障碍是比较复杂的慢性精神神经障碍疾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过去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无目的地抽动,通过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患儿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效果不佳,导致疾病发展至成年时期,甚至携带终身。
“抽动障碍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三种。”杨斌介绍,短暂性抽动障碍表现为如挤眼、耸鼻、摇头、耸肩等,少数患者可出现发声抽动,表现为清嗓子、轻咳声等。通常病情较轻,发病年龄在5~7岁左右。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常表现为重复的某个固定的抽动动作,一般为单纯的运动或发声抽动,两者不会同时出现,常发生在青少年时期或成年期,病程长达1年以上。
而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则表现为从头面部挤眼、张嘴、耸肩等简单的抽动表现,逐渐发展为肢体、躯干等复杂的抽动表现,患儿常出现走路转圈、蹦跳、抖腿、踢腿、随意触摸他人等行为,严重时可出现不可控的自伤行为,如戳眼睛、拔牙齿、咬破嘴唇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可同时存在。
“这名6岁女童患的是较为常见的短暂性抽动障碍,减轻压力,均衡清淡饮食,多吃乳制品和蔬果,可以自愈。”杨斌建议孩子的父母,应减轻患儿学习压力,帮助患儿多参与社交,保持良好心态,注意增加户外运动,日常饮食需食物多样,清淡膳食,少吃油炸及含糖高的食品,多选择营养丰富的乳制品、新鲜多颜色水果等则可待自愈。“但也要注意观察患儿情绪和行为状态,如出现抑郁倾向、多动行为时,应及时开导患儿,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据悉,复旦儿科安徽医院(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童神经科是安徽省医疗卫生重点专科、儿童抽动障碍协作组理事单位,医教研三位一体,综合水平较高,可开展3T磁共振、遗传代谢血尿筛查以及儿童神经心理学评估及干预等,定期有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专家在科坐诊,可以满足儿童癫痫及共患病、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等疾病的就诊需求。
(汪晓翠 陈思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