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形成建成、在建、预研“3+6+3”梯次发展格局,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核聚变等领域原创成果世界领先……
5月29日上午,记者从“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情况介绍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安徽持续深化“一改两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据了解,安徽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坚持走“科创+产业”发展之路,创新成为安徽最靓丽的名片。如今,安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7件、输出和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287.5亿元,技术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不断健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和先进结构材料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1.6%。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连续7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次数全国最多。以一流标准推进“科大硅谷”建设,组建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现有121所大学和7074家科研机构,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100万。
此外,安徽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大力推进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4116”行动计划,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呈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2022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1.38万亿、居全国第11位,占GDP比重30.6%;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居长三角第1位;制造业增加值达1.2万亿元,占GDP比重26.5%,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今年1-4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居中部第1位。
下一步,安徽将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力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4116”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工业稳增长、优势产业壮大、数字赋能、科技产业协同创新等“八大行动”,充分发挥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等优势,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到2027年经济总量向7万亿元冲刺。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