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吴春华 分享到 2023-06-01 09:17:43

上一堂书法课,学习非遗文化、掌握劳动技能……5月31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团走进六安市皋城小学,看孩子们“跳”出课本,来到“实践大课堂”,拾级而上,在探索中提升综合素养。近年来,六安市着力描绘教育事业新蓝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得以实现,群众对老区教育的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提升,教育事业发展正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向而行、同频共振。

下午四点多,皋城小学操场上一群足球小将正跟着体育老师练习运球技巧,教学楼里,阅读鉴赏课也在同步进行;轮滑、古筝、陶艺、烹饪、少儿戏剧、创意美术等课程成为自选项,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至美果蔬园里”里,在孩子们的精心照料下,桃子、番茄、芭蕉长势喜人。“以劳动课程为突破口,学校采用更‘花式’的内容,更‘多元’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六安市皋城小学校长汪丽莉告诉记者,孩子们在动手实践的同时,看到结出的果实,更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此外,学校打造富有特色的“1+1+N”课后服务模式,即中午午休后“免费托管一课时”、下午放学后“普惠托管一课时”的托管服务和“N种素质拓展一课时”,目前已提供40余项个性化课程。汪丽莉介绍,自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开展课后服务,在完成作业辅导和答疑解惑的基础上,学校充分结合社团活动,努力满足学生多层次兴趣和需求,多维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教育有品质更有“温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近年来,六安市着力补齐教育短板弱项,推动老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实现不掉队赶上来的目标。“概括来说就是七个‘补齐’,即补齐领导机制短板、育人方式短板、农村教育短板、结构短板、城区短板、队伍建设短板和理念短板。”六安市教体局局长刘玉红介绍,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市加快主城区公办幼儿园、公办义务段学校建设,公办园数量从7所增加至65所,新增公办园位1.55万个;新建、改扩建义务段公办学校20所,新增学位约1.5万个。

当前,六安市持续打造“红色六安 传承有我”教育品牌,举办全市小学生轮滑比赛、全市中小学乒乓球联赛等赛事活动。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等传统特色学校148所,获评安徽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8所。成立各类艺术社团3300个,遴选市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3个,省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个,全市73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

教师始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六安全市统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实施编制动态管理。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全市交流轮岗中小学教师达1.8万人次。推动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工作,51名教师获评正高级职称。全市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城乡间师资差距不断缩小,教育队伍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2023年,老区教育积极回应“时代之变”,绘就教育改革发展新画卷。六安市将全面落实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提高育人质量,奋力推进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