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合肥科学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近距离探访有着“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简称EAST)。
科学岛三面环水、面积仅2.65平方公里,却有两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落户、积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量,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
今年4月,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EAST”核聚变实验装置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式运行新的世界纪录。据了解,这是EAST开展的第122254次实验,对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EAST”是由我国科学家独立设计建造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建设和投入运行,为世界稳态近堆芯聚变物理和工程研究搭建起重要的实验平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新一代先进全超导托卡马克技术的国家。
作为我国热核聚变研究的“国之重器”,“EAST”为提升我国磁约束聚变物理、工程、技术水平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个装置对我们国家超导产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研究所一位研究员告诉记者,在建设“EAST”之前,国内每年能生产的超导线材十分有限。如今,装置的建设以及后续加入ITER计划使我国超导线材实现了规模化发展,甚至在超导领域培育出拥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
此外,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科学岛不断发挥大科学装置集群及自身多学科交叉优势,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以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等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着眼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和地方共建科技合作平台,构建以合肥为中心、辐射全省的集“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助推新兴产业发展”为一体的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
目前,科学岛孵化及参股企业数量超过300家,注册资本总额逾50亿元,销售收入近100亿元,带动就业逾万人。培育了包括蓝盾光电、嘉必优生物等上市企业以及一批具有上市潜力高成长性及“专精特新”企业,精准高效推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的建设单位,长三角一体化为我们带来了一些重大发展机遇。”谈及长三角一体化,一位科研专家表示,科学岛承担着大科学装置建设的核心使命,他们需要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使用驱动的定向性建制化基础研究,并在大科学装置建设和基础研究过程中,将一系列能够转化为产业化的成果快速将其转化,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如今,科学岛通过安徽省及合肥市的大力支持,在地方也建立了一系列成果转移和转化的基础设施、平台,在环境和能源这些重点领域的发展方面,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挥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