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爱!黄山短尾猴简直就是“猴子界的柯基”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3-06-11 15:03:46

相信很多人都见过两只猴子之间互相“理毛”,这是猴子社会中很常见的行为,在我省黄山风景区的一群猴子中,居然隐藏着巨大的信息——既可以是互相表示友好,也可以是交配前的暗示,甚至发生了争执,也可以通过理毛达成和解。最有意思的是,这群猴子等级森严,地位较低的猴子甚至会通过“架桥”(相当于“送礼”)的方式,讨好“上司”猴王,换取更好的猴群待遇……

为了了解栖息在深山老林中的这群很“社会”的猴子,安徽大学灵长类研究团队在黄山风景区西南部浮溪峡谷内建立了野外研究基地,通过跟踪研究等方式,深入剖析它们的习性、行为目的和社会结构。6月10日,黄山灵长类野外研究观测基地创建四十周年暨黄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一些有关黄山短尾猴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布。

猴中“柯基”是个吃货,食材超百种

这群很“社会”的猴子真正的名字叫黄山短尾猴,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猴类,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安徽主要分布于黄山风景区西南部——由三十六巨峰之云门、桃花、浮丘三峰夹抱形成的峡谷地带。“此前,由于这类猴子最早发现于川藏附近,因此也被称为‘藏酋猴’,与峨眉山的猴子有一定渊源。”据安徽大学的相关研究人员介绍,它们之所以被称为短尾猴,正如名字所言,尾巴很短,长度还不到6厘米,就像被砍断了一样。“如果以长度而言,似乎与‘孙大圣’关系更近。也有人把它们称为猴中的‘柯基’。”

黄山短尾猴体型强壮,肌肉丰满,颜面宽阔,有着炯炯有神的双眼。“在猕猴属种类中,黄山短尾猴的体型是最大的,身体比较壮硕。特别是猴王,身体最壮实、毛色最佳、精气神十足,在一群猴子中很容易被识别出。不过,这并不影响它们的行动速度。”据安徽大学研究人员观察,黄山短尾猴除采食或嬉戏追逐时上树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地面活动。“这些猴子经常成群结队在黄山密林和峡谷间活动,攀峰登崖如履平地。有时呼呼啦啦一大阵出现,然后又瞬间不见踪影……所以也被当地老百姓成为‘黄山的精灵’。”

据介绍,黄山短尾猴喜欢群居,一般每个群体大约有30~60个成员。“它们夏天一般生活在树林中,到了冬天,则会栖息在崖壁峭壁上。”由于比较畏寒,黄山短尾猴冬天喜欢依偎在石壁上晒太阳,到了夜间,则分成几小堆窝在一起睡觉,并把小猴夹在中间重点保护。在饮食方面,黄山短尾猴主要以草叶和昆虫为主,比较喜欢在小河沟、小溪边翻石扒枯枝烂叶寻找食物。根据安徽大学研究人员多年的跟踪调查,黄山短尾猴的食谱包括百余种植物,有青冈栎、小叶青冈、柃木、石斑木、连蕊茶、甜槠、马银花、青栲的树叶、树皮和树芽,有龙须草的茎,还有山樱花和山桂花的花等,“可谓猴中的妥妥‘吃货’。” 

追踪40多年,部分猴群有了“家谱”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对黄山短尾猴的了解与研究还是一片空白。1983年,安徽大学生物系王岐山教授与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和田一雄博士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对皖南的猕猴和短尾猴开展生态学调查,并在黄山西南山麓的浮溪建立短尾猴野外研究观测基地,这也是改革开放后安徽省第一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当时我还在攻读硕士,然后就跟着导师,没日没夜地穿梭在黄山未开发的丛林中。”据安徽大学短尾猴研究基地的负责人李进华教授介绍,之前黄山的基础设施没有现在的好,“不但没有通车,有的地方连路也没有,进一次山甚至要走上老半天。”除了要与蛇鼠虫蚁作伴,李进华等人常常还要面临食物紧缺等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李进华等人多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终于在1994年初步摸清了黄山短尾猴的“家谱”——13个群体,约四五百只。

随着科研条件的改善,近年来,安徽大学黄山短尾猴野外研究基地添置了各种先进的望远镜、红外摄影摄像等监测设备,一茬又一茬的青年科研人员也前仆后继地投入到这份事业中,该基地也陆续获得了各种奖项,例如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并被国际同行列为世界野生灵长类研究的八个主要基地之一。由于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黄山当地对生态环境的细心呵护,黄山短尾猴的族群正在不断壮大。据不完全统计,黄山风景区及其周边的短尾猴的族群已有十来个,大约近800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在观察研究黄山短尾猴时不干扰其原有生活,安徽大学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本着可持续科学利用原则和动物学原理,通过食物招引、自然识别、谱系构建和行为测量等,创造性地开发了野生动物非干扰的定量观测研究技术。“这项技术使得野生短尾猴成为可看、可控、可用的自然资源,也促进了黄山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据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夏东坡教授介绍,随着研究深入,研究人员发现黄山短尾猴的繁衍和人类差不多,于是给定向观察研究的黄山短尾猴群体按照性别、辈分起了名字,建了家谱。

“基本上是遵循人类起名规律,公猴的名字比较男性化,雌性猴子名字则比较女性化。”其中,有个猴子家系是叶姓,按照“春夏秋冬”的方式命名;另一个猴子家系是头家,头家又分为两个支系,一个分支是以“春夏秋冬”命名,另一分支是以“荣华富贵”命名。

短尾猴用“架桥”讨好“上司”

根据安徽大学研究人员的多年追踪研究,黄山短尾猴是母系社会。“也就是说,母猴自出生后便一直生活在固定的群体里,而公猴到了一定年龄,就会自动离开原先的群体,然后到别的群体中,通过争夺猴王取得交配权。”据李进华介绍,这种方式和人类社会防止近亲结婚比较相似,为了更好的繁衍后代,通过争夺猴王的方式优胜劣汰,把优质的基因延续下去。

由于这种竞争机制的存在,黄山短尾猴群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比如,猴王是老大,其余公猴分别排在后面……”李进华告诉记者,猴王在一个猴群中享有70%的交配权,因此,它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排出王后、贵妃、嫔妃等。较高等级的公猴还能根据排序顺位,与部分母猴形成一段时间的临时配偶关系。

“这种等级制度最明显地表现在进食方面。”由于观察研究的需要,研究人员会定时给这些猴子投喂玉米粒。“只要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猴王和王后等进餐时,总会有一些猴子远远地观望。等到猴王用餐完毕,它们才能去捡拾‘残羹剩饭’。”另外,这些地位比较低的猴子甚至还要在“饥荒”时为猴群觅食,在夜间站岗放哨。

虽然猴群等级森严,但群员之间也有友爱和亲善,一般会通过“理毛”的方式表达。“比如,互相理毛,表示友好,或者是交配前的暗示。如果打了架,也可以通过理毛达成和解。”据夏东坡介绍,黄山短尾猴群员的相处方式与人类社会有许多相似之处,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宠娃”。“小短尾猴在猴群中绝对是妥妥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母猴24小时将小猴抱在怀里行动,其他群员也是每时每刻关注着小猴的安危。”

据悉,此前有一位研究人员在观察小猴时,无意中用手指了一下小猴,距离其十米远的一只成年猴子瞬间窜至其眼前跳起,四肢同时出击,将研究人员推开……最后,硬生生在这名研究人员肚子上划了一道血痕。“除了宠爱小猴,部分地位比较低的猴子甚至还会通过‘架桥’(意为用一只小猴子来搭建猴子之间联络交流的桥梁)来讨好比自己等级高的个体,以加强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并稳定自身在猴群中的地位。”夏东坡告诉记者,黄山短尾猴非常聪明,地位低的猴子在觉察到猴王“宠爱”某只小猴子时,就会重点关心照顾这只小猴子,以此来博取猴王的器重。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王素英 )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