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已经取代了过去的高考,让小孩提前抵达了人生的路口。
初三的小孩,只有十五岁,心智远未成熟,混沌度日,虽然身体已然发育成熟,可是他们的视界,还在孩童和青年的交界,别说去高瞻远瞩漫长的一生,就是下个月考试,他们都未必能去多思量……我女儿的好朋友们,都要中考了,还在练爱豆的新歌,全然没有意识到头顶的阴影。
每年六月,有将近一半的孩子,十五岁的时候,必须决定一生的职业方向了。这个年纪的孩子,文理科学习程度尚浅,性格也远未成型,对成人的就业市场一无所知,他们哪会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专业?把这个年纪的孩子,强行催熟,硬性分流。我认为,是有些残酷的。从国家具体情况来说,确实已容载不了太多白领,必须有技能型人才,但以我国目前的中专高职教学质量,以及毕业后的出路,将来的收入及社会地位,家长根本就不敢去选择中高职、技校这样的教学层次。
现在的中专,教学层次比较多元,从能参加高考的综高班,到五年高职,到三加三中专,乃至技工都有,专业也林林总总,从艺术类到计算机,从高铁客服到老年人护理,从西餐日料到高尔夫,只要是市面上有需求,各所学校自然会加开出一个专业。每天下午放学的是中专生,一早就晃晃悠悠回家了,到了八点半,下课的是综高班,他们上高中课程,三年后将以社会生身份参加高考。
所有的孩子,都没有过上理应去过的那种轻松明亮的美好生活。他们早早被蒙上了现实的黑影,失去了少年的无忧朝气,以及本可以肆意绽放的可能性。真希望,有一天,中国教育能让所有孩子都修习自己喜欢的课目,一生为热爱的专业奋斗,社会能为每一个有专长的人提供就业岗位。每个参与工作的人,不管他是工人或白领,都可以得到社会尊重、温饱无忧。
初中里,民办的升学率较好,公办初中通常教学质量平平,小孩想成绩好些就得补习——让孩子从早补到晚,几个老师环伺在侧,家长陪读紧盯,打卡刷题,成绩通常不会差。我小孩班上的前几名,都是这么补出来的。为了防止小孩吃零食玩手机,有个小朋友的房间也被装了监控器,所以他一到学校就异常活泼,老师好歹没有摄像头盯得紧。
补课机构,多半都在综合性商业楼里,交通便利,功能齐全。楼下是吃饭、购物,楼上就是孕妇、儿童服饰,中间夹杂着供大孩子补习的培训机构、学龄前儿童启蒙的兴趣班,如果再来个墓地推广,就可以把人生从怀孕到死亡通通囊括了。这商场,简直是生命的既视和隐喻。
有次看到补课机构里面,有个五六岁的小孩,在学十以内加减法。他妈妈像牧羊一样,不停地把逃出来的孩子赶回教室,这种价位的培训班老师,至少也要本科学历吧,熬夜苦读上大学、考教师资质(有的家长要看证书,像验货一样),然后,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反复地教着几加几这种基本算术题,一对一学费很高,但经过机构盘剥,到教师手上也就那些。孩子被剥夺了仅有的童年,家长付出了辛苦挣来的钱,老师找不到工作的意义感。这群输的棋局,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况。
另外一间教室里,一个中年男性正在用毫无起伏的刻板声音讲课,好像是西班牙内战,一个嗓音低哑的男学生,偶尔应老师一声,在这难得放晴的日子,去湖边山脚绕一圈,是多么惬意啊,可是这两个对西班牙毫无兴趣,估计这辈子也不会去西班牙的人,被西班牙历史拘役在补习教室里。
与兴趣班、辅导机构相伴的,是肯德基、健身房、咖啡馆、美容院,里面有很多等着接孩子的家长,可以趁孩子上课,健个身、做个脸、美个甲。店里全是鸡娃的声音:约老师的、排课表的、打听升学率的……此起彼伏。没人关心美不可言的中国诗词,没人真正热爱数理逻辑的优美,没人会去谈论一幅画的构图和意旨。只有分数、排名、本科率,学习的本体被漠视了,大家只算计它能兑换的实利——这当然不是家长、孩子或老师的错,因为,我们都只是身陷困境的承受者。
我对这一切,都感到深深的厌倦。我深爱着我的孩子,也因此衍生出犯罪感,我怎能把她带到人生这样一个苦雨之地呢?
说回中考,成绩最好的那拨子同学,没有悬念,进好的普高,还没出分,就开始上初高衔接班,高中不是义务教育,也可以大大方方地补课了。最差的学生,也安安心心地准备找个好技校,但求学门手艺,将来能谋生。最忐忑的,是夹在中间的那批人,考得好,上普高,普高无专业之分,投报志愿只要参照往年排名和分数线,基本差不太多。但是,一旦发挥失常,滑到高职和中专,事态立刻复杂。
仅仅两个月,像半生那么漫长。家长心力交瘁,而孩子们,深陷在不自知的命运之中,已经被引向不同的支流。六月中考,七月出分,分批次录取。仅仅一个月之间,之前面目模糊的浊流,一下被清晰分流。
我耳闻女儿的同学们,开始议论着影影绰绰的未来:上高中的,暑假就开始密集补课,准备高考选科,各种学科组合,将来导向不同的专业,前途还未可知。而上高职的,现在就前路清晰了:学财会的,将来可能是财务管理岗位,虽然乏味,但是混好了也不错,等混到了财务主管,考过注会,积累一些工作经验,还能在家办公呢,除了月终月初,其他时间都能抱杯茶休息;考卫校的,争取名次好些,进三甲医院,再找个男医生结婚,同时保护好自己的婚姻,提防着医药代表的性贿赂;考药剂的,不想去药店,但医院的药房也挺难进;考幼师的,课目都是跳舞唱歌,颇为有趣,切合女孩心性,上课时要自备电子琴练习,小姑娘们听得都很雀跃,再说,听闻现在幼儿园帮忙看孩子也有好几千一个月呢,不过随着出生人口锐减,都减少招生了,以后怎么办呢?那至少是五年之后的事了,不管它。
我听着孩子们的聊天,心里很感慨。一个月前,都还是埋头题海的孩子,现在,全都用成人的口气,谈着大人的话题,各有各的人生方向。只是一个月而已。
有天,路过了初中校门口,小孩说:“我怎么感觉我毕业了好久呢?”因为这是路口啊,孩子。(黎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