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悦远来”安徽人才总量五年净增410万 实施4.0版人才政策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3-07-14 11:27:40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7月14日省委宣传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22年底,全省人才总量达1170多万,五年净增410万。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我省将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强化重点产业人才队伍供给,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环境。

五年净增人才410万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蒋曦在发布会上介绍人才兴皖工程实施相关情况。他介绍,截至2022年底全省人才总量达1170多万,五年净增410万,区域创新能力升至全国第七,呈现出良好的人才发展态势。

我省人才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服务“国之大者”有力有为,人才政策持续优化升级。顺应人才所思所想所盼,我省推动人才政策从1.0到3.0迭代升级,实现从高层次人才到基础人才全覆盖。

据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广开进贤之路,统筹实施科技、文化、教育、卫生、金融等各领域系列重点人才工程,加速推进“技工强省”建设,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壮大的同时,结构逐步改善。我省人才队伍建设量质齐升,区域交流合作持续加强,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实施4.0版人才政策

7月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大会,对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加快打造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作出部署。鲜明提出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以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为目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作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4.0版人才政策,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强劲动能。

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我省下一步将聚焦有效服务国家战略部署,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围绕未来一个时期科技攻关任务和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采取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汇聚“高精尖缺”人才。围绕量子信息、聚变能源等前沿领域,建立健全从顶尖人才到高技能人才按图索骥、定向招引机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依托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培养集聚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

充分发挥高能级创新平台聚才作用,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我省将坚持自主培养这一人才来源主渠道,深入实施江淮战略帅才项目,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定期发布人才需求清单

聚焦加快推进安徽高质量发展,强化重点产业人才队伍供给,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下一步我省将突出首位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供给,编制产业发展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完善重点产业人才引育机制。围绕打造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定期发布需求清单,精准育才引智。

突出工程技术人才供给,我省将大力培养选拔卓越工程师,布局建设一批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在职称评审上予以政策倾斜。提高新工科建设质量,培育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融合升级一批传统工科专业、布局建设一批新兴交叉学科专业。

技能型人才供给近年来备受关注。下一步,我省将强化市场导向、需求导向,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改革,建立以公共实训基地为平台、市场化运作的岗前培训机制,打造一支技术精湛的“江淮工匠”队伍。

不搞内卷营造良好环境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安徽未来将打好“环境牌”,“坚持开放心态,不搞内卷,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环境留人”。

据持续优化制度环境,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我省将坚持以科研成就和实际贡献为依据,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体制内外人才一视同仁”。扩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范围,在试点单位推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

持续改善工作环境,蒋曦介绍,我省将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赋予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放手让他们潜心科研、安心创造。”同时,赋予用人主体编制使用、职称评聘、经费预算等自主权,真正让用人主体“做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我省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大力加强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机构建设,支持引进高端猎头服务机构。设立“伯乐奖”,完善“单位出榜、中介揭榜、政府奖补”工作机制, 对成效突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发挥突出作用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完善省、市各级“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我省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才落户安居、医疗保健、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推进国际人才社区等建设,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