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中国AI创新之城竞争力全景报告》,以赛道融资表现为主要考量标准,结合相关企业存量、相关专利数量,对各城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行综合评估,对国内城市进行综合实力排名,其中合肥获得成长潜力榜单第一名。同时,企查查数据显示,合肥现存2.4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2020年以来,合肥累计新注册2.3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此外,自2020年以来,合肥累计有48个品牌产品完成91起融资事件,总吸金超100亿元。
合肥人工智能产业异军突起
企查查数据显示,在综合实力TOP20城市中,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稳坐前三,杭州市、苏州市代表新一线城市分列第四、第五;合肥市、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异军突起,凭借优异的融资表现冲入非一线城市前列,总体呈现“长三角、珠三角领跑,环渤海、中西部渐入佳境”的竞争格局。
在TOP20城市成长潜力排名中,合肥市、成都市、济南市位列前三。合肥市人工智能相关品牌产品融资表现远优于其他城市;成都市相关企业存量增速仅次于北京市、长沙市,拥有专利数量增速排名第四,融资频次增速排名第五,成都市成为人工智能产业成长潜力第二名;济南市持有专利数量增速仅次于北京,成长潜力跃升TOP3;此后依次为武汉市、宁波市、无锡市、北京市等地。成都、武汉两市成为中西部城市人工智能产业成长潜力的重要突显。
合肥新增2.3万家人工智能企业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行业中,我国现存超70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2013年以来,我国累计新注册84.5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其中超七成企业为2020年至2022年期间新注册。
根据企查查数据,一线城市广州、北京、上海位列第一梯队,分别现存5.4万家、4.7万家、4.0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
第二梯队有4座城市,中西部城市占据首尾2席,其中成都现存3.2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悄然占据非一线城市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存量首位,超过一线城市深圳,领跑第二梯队,西安现存2.7万家相关企业,位列梯队第四,深圳、杭州分别现存3.0万家、2.9万家相关企业。
第三梯队有13座城市,合肥、海口、南京分别现存2.4万家、2.2万家、2.1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郑州、青岛分别凭借1.3万家、1.1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跻身存量TOP20。
2020年以来,合肥累计新注册2.3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其中截至7月24日,2023年合肥已新注册4915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力求将安徽省打造成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高地。合肥市早在2019年就曾发布相关文件,明确表示:“对人工智能领域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在肥新设立研发中心或成立(子)公司,择优给予企业一次性200万元的落户奖励。对于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领军企业、细分领域国内10强企业等在肥设立总部或建设重大项目,符合《合肥市大项目招商引资政策导则》相关规定的,可申请‘一事一议’政策支持。”
合肥人工智能融资规模超百亿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我国人工智能赛道披露融资数千亿元,融资相对集中在A轮及A轮以前的早期阶段,赛道备受资本青睐,战略融资比重逐年增加,在一级市场下行形势下,人工智能赛道凭借高频融资展现较强韧性。
整体来看,根据企查查数据,截至2023年5月31日,2020年以来人工智能赛道共完成3868起融资,披露融资总额超4900亿元。
6月30日,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服务商的安徽中科星联获得新一轮融资,此次融资由合肥创投进行股权投资。合肥创投系合肥国有资产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致力于推动合肥市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和高科技成果的转化,6月对外公开投资的企业有9家,主要是围绕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企业进行投资。 根据企查查数据,2020年以来,合肥累计有48个品牌产品完成91起融资事件,披露总吸金超100亿元。分年份来看,2020年、2021年、2022年,合肥人工智能赛道资本热情逐年升高,3年融资频次分别同比增加25.0%、40.0%、85.7%。
(安徽商报融媒体见习记者 戴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