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末,全省三级医院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明显下降、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再手术率不高于1.8‰;冠心病、脑卒中、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等专病的诊疗模式和组织形式有创新性突破。日前,安徽省卫健委印发《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2023-2025年)实施方案》(以下称《方案》),我省将利用3年时间,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提升重大疾病诊疗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
建立门诊疑难病例会诊制度
根据《方案》,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利用3年时间,巩固基础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提升重大疾病诊疗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
提升医疗质量的涵盖门急诊、手术质量、患者评估随访、查房、合理用药、检查检验、会诊管理、病历管理以及药品器械和医务人员管理等等。
医疗机构应畅通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急诊信息,强化无缝衔接机制,完善急危重症患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多发性创伤、心脏骤停等急危重症患者的多学科协作救治机制。在未明确收治科室时,所有相关科室必须严格执行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协调抢救,不得推诿,最大程度提升患者救治效果。
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首诊医师应当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和转科负责。建立门诊疑难病例会诊制度,提供门诊疑难病例会诊服务,推行多学科联合诊疗(MDT)门诊,保障患者得到及时诊治。
创新突破冠心病肺癌等诊疗模式
在提升医疗质量过程中,将实施“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破壁’行动”等专项行动。
通过专项行动,降低手术并发症、麻醉并发症等事件发生率,及时发现和消除手术质量安全隐患。到2025年末,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进一步提升,全省三级医院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明显下降、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再手术率不高于1.8‰。住院患者手术后获得性指标发生率不高于7.5‰。
医疗机构需要打破传统学科划分和专业设置壁垒,建设专病中心,为患者提供重大疾病诊疗一站式服务。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发病率高、严重危害健康的重大疾病,结合我省居民疾病谱和异地就医流向情况,优化要素配置和运行机制。
力争到2025年末,在冠心病、脑卒中、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等专病的诊疗模式和组织形式有创新性突破。全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率提升至80%;全省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提升至45%。
术者须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亲自查房
在日常诊疗中,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提升三级查房质量。
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查房过程中,尊重患者、保护隐私。对四级手术患者和疑难危重患者要进行重点查房,推行多学科联合查房。
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完善会诊制度,保证医师会诊通信方式、急会诊院内行走路径、电梯快速运送等畅通,确保急会诊在会诊请求发出后10分钟内到位,普通会诊在会诊发出后24小时内完成。不允许以电话形式进行会诊,急会诊请求方必须全程陪同。
儿科等重点科室配备驻科药师
《方案》要求,医疗机构应规范医师处方行为,在儿科等重点科室配备驻科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管理。
医疗机构还将实施“病历内涵质量提升行动”,规范病历书写,到2025年末,病案首页主要诊断编码正确率不低于90%,病历记录完整性和及时性进一步提高。
我省将实施强化“患者安全行动”,急危重症患者按照“优先处置转运”及“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医疗机构要强化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到2025年末,每百出院人次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年均大于2.5例次。
“以质为先”。根据要求,到2025年末,我省设置完成不少于60个专业的省级质控中心,不少于10个中医专业省级质控中心;不少于800个市级质控中心(组织),不少于80个市级中医质控中心。质控工作逐步覆盖住院、日间、门(急)诊等全诊疗人群。全省纳入单病种管理的病种(技术)数量不少于100个。(实习生 彭尔康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