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节气温相对较高,细菌容易在食物中滋生并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当菌量增大时,发生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几率随之增加。我国每年5~9月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时间,安徽省疾控中心提醒,选购食材要新鲜,生熟要分开,少吃剩饭剩菜。
据介绍,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有多种,包括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其中沙门氏菌是鸡蛋和鸡肉中的常见污染菌,副溶血弧菌主要存在于生海鲜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存在于蛋白质及淀粉含量较高的食物中,如奶制品、肉制品和糕点等。大肠杆菌可以存在于很多食物中,如未烹制熟的生食饮品、生牛奶和生水中。蜡样芽孢杆菌是淀粉类食品的常见污染菌,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还能引发许多非胃肠道疾病,如眼部感染、肝炎、肺炎和脑膜炎,严重时会引发肝脏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疾控专家提醒,预防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选购食品要选新鲜、未变质的。食材要充分清洗干净。切生的食品和熟的食品所用的刀、砧板要分开;做凉拌菜一定要注意厨房卫生。妥善贮存食品,食品需贮存在密封容器内,生、熟食品分开存放。冰箱里存放的食物应尽快吃完,冷冻食品进食前要充分加热煮透。有些细菌产生的毒素不怕高温,因此剩饭、剩菜经加热后仍有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建议少吃剩饭、剩菜。烹调后的食物尽量在2小时内食用。(实习生 彭尔康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