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饭馆的墙上也能看到金地影城的电影海报
每个月,严磊都要抽时间从上海回到故乡定远县炉桥镇呆上几天,和亲友发小们小酌几杯,再去他开的影城转一转。
影城开在炉桥镇中心,是镇上最繁华的地方,“这一片算是乡镇版的Shopping mall,有超市,有美发厅,还有各种美食店,扎着堆,都有。”
眼下正是暑期档,是仅次于春节档的票房黄金档期,“比往年暑期档肯定要好很多。”这家“开业三年半,关门歇业的时间超过了一年半”的乡镇影院,在经历了疫情轮番撕扯之后,虽然元气仍未恢复,但正在努力找回往日的喧嚣。
投资数百万打造影城的严磊说,这座影城是自己和故乡的一条心灵链接线,也是乡亲们与外面世界的一条精神交集线,这是他在“盈利”预期之外另一份收获与责任。
暑假里,徐爱兰老人和孙女是影城里的常客
高峰时上座率超过了一半
对金地影城来说,炉桥镇及周边乡村的观影人群,像温吞吞的潮水,要很久才会涌来一波。
陆瑀婷是炉桥本地人,去年8月份入职影城,三个月后升到经理职位。今年暑假开始前,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暑期档,她特地跟母亲商量,让老人多帮忙照顾照顾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
与城里的影院类似,《消失的她》《八角笼中》两部片子票房好一些,高峰时上座率超过了一半,其他片子则没有太多人气。
周末会迎来一波小高峰,因为年轻的父母终于有时间休息,他们往往会带孩子来看场电影,但“也要看是什么片子,大城市里,小众影片也有人喜欢,炉桥当地人的观影需求和口味还未分层,他们只爱看最热门的”。
入职刚一年,陆瑀婷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那些和电影有关的术语从她嘴里说出来不再拗口,她在手机上下载了“猫眼”“淘票票”APP,随时关注院线动态,一部新片上映了,最让她上心的,是淮南、长丰、滁州以及县城定远各家影院的排次以及每一场的座位销售情况。
她还和影城另一位老员工王静一起,通过朋友圈、各种微信群“吆喝”,想方设法吸引人们来看电影。
2023年春节档的火爆不出所有人的意料,在金地影城,仅《流浪地球2》《满江红》两部片子就撑起了大半个江山,“连续几天满场,我们六个员工根本忙不过来,又紧急招了三个临时工。”
回想起那段时光,陆瑀婷觉得特别带劲,大家伙天天忙到下半夜才下班,但心情愉快,“这就跟开饭馆一样,巴不得人越多越好。”
春节档是一波大潮,让小小影城人满为患,但潮来得快,也去得快,接下来,好不容易熬过半年,到了暑期档,却没能盼来新一波大潮。
陆瑀婷之前在广东务工,做物流快运行业,儿子上幼儿园后,她回来照顾孩子,“让老人带孩子,教不了他什么,我不放心。”她回到炉桥后,四处找工作,“意外得到了影城经理这个工作。”
之所以觉得意外,是因为她没想到,炉桥镇在文化娱乐这块发展的这么快,竟然开了一家正规的院线影城。
炉桥金地影城开在镇上最繁华的地段
奶茶店烧烤摊“应院而生”
严磊最早有开影城的想法,是在2017、2018年,他常在江浙沪一带跑,看到当地乡镇影院如雨后春笋般建起来,加上朋友提议,他生出想法,能不能在老家镇上也开家影院?
严磊离开家乡比较早,高中毕业后就外出闯荡,“当时没考上理想的大学,有点叛逆,就没读书了,一直在外面闯,06年到合肥开了公司,做暖通这块,后来又去上海发展,还是做暖通。”
事业慢慢做起来后,严磊一直想找个合适的时候回家乡投资创业,在炉桥开个影城,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能为乡村文化振兴做点事。
开影城,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是要有稳定的观影人群。
严磊没在家的这些年,炉桥这座千年古镇赶上了大发展的势头,人口基数和消费水平都上升很快,开影城前,严磊做了市场调研,四处寻找影城未来的主要观影人群:学生和年轻人。“炉桥常住和外来人口加一起有十几万,另外镇上有一所职高、一所中学、三所小学,学生资源很好,唯一让我担心的,就是年轻人太少了。”
和很多地方一样,炉桥镇上的年轻人,流失得也很厉害。在镇上开饭店的张孝贤,经营了20多年炉桥跑合肥的公路客运专线,送走了一茬茬外出谋生的年轻人,“留不住,18岁一到,高中毕业了,就走了,等到30多岁,有了事业,成了家,就在县城或合肥买房定居,几乎没有人回到镇上。”
就在严磊担心年轻人太少的时候,上市公司华塑集团在炉桥化工园区投下了项目,并带动很多化工企业入驻园区。严磊和其他股东算了下:炉桥化工园离镇中心只有3公里,园区目前有80多家企业,还在扩建,园区员工有上万人,他们年轻,有文化,有观影需求,这些人,可以弥补镇上年轻人流失的缺口。
开影城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事实也确实如此,影城开业后,园区员工成了学生之外最大的观影人群。
严磊将影城开在了炉桥镇中心的金地财富广场,占地2000平方米,有4个观影厅,335个座位,最大的厅能坐100多人,其中的一个激光4K厅就花了100万左右。“想在镇上找到完全符合影院标准的房子很少,所以我们的规模也不大,但在设备上我们很讲究,一定要到位,我们正在建一个VIP厅,档次不比大城市差。”
当地政府对这事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县文旅局和镇政府都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指导。2019年12月18日,金地影城如期开业,严磊他们请人来舞了狮子,整个镇子像过年一样热闹。开业时,《战狼2》早已上映,很多人还是愿意来金地影城体验一把大片的感觉,“每一场次人都很多,用爆满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这让我感觉很好。”
影院建成后,小吃店、奶茶店、烧烤摊全围在四周开了起来,金地财富广场的门面房被租得一间不剩。
金地影城成了炉桥镇当地最有人气的文化娱乐场所之一
乡村遗留的观影情结
今年85岁的徐爱兰老人,很爱看电影。暑假里,在无锡上高中的孙女回来了,祖孙俩商量着去哪儿玩,徐爱兰嫌天太热,哪儿也不想去,她对孙女说,咱俩就在镇上看电影吧。
她们看了《我爱你》《长安三万里》,还看了《热烈》,看《我爱你》时,80多岁的老人入了戏,哭红了眼。
与很多乡村一样,炉桥人也有难逝的看电影情结。
上世纪70年代时,徐爱兰常去镇上的八一齿轮厂看电影,“大家都爱去看,要放电影了,那消息传得特别快,到了下午,场地上就摆满了板凳,天刚黑,就乌压压挤满了人,连大幕背面都是人,电影放到一半,你要是想出去上厕所,根本迈不开脚,人太多了。”
八一齿轮厂的露天电影,给炉桥人留下了一段美好的集体回忆,后来厂里建了礼堂,闲时改作电影院,虽说电影是放给厂里职工看的,但台下的座位上,仍然少不了炉桥当地人。
很快,镇上也建了一家电影院,饭馆老板张孝贤是当时的常客,“我上小学和初中时都常去看,我还记得影院里的地面是水磨石的,椅子是木头做的,扶手是铸铁的,可以折叠。”
隔了三四十年,他还能脱口而出当时留下深刻印象的影片,“《开国大典》《巍巍昆仑》《重庆谈判》……搁现在也是超级大片。”
炉桥人和电影作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这个过程,是渐变式的,不知不觉中已经物是人非。“八几年的时候,齿轮厂迁去了合肥,慢慢地,镇电影院也卖不动票了,后来就停了,但房子还在,老得不成样子。”
严磊的父亲也是影迷,酷爱战争片,他一直在镇里工作,直至退休,金地影城建成后,严磊在自己开的影院里陪老父亲看了很多场电影,“《长津湖》《决战中途岛》都看了,老爷子有战争片情结。”
这么多年来,严磊在外忙事业,父子相处时间少之又少,看电影,成了他们重温往昔的一种特别方式。
位于炉桥镇的安徽八一齿轮厂曾拥有当地唯一的观影礼堂(资料图片)
这里不只是一座电影院
“你知道吗?现在很多炉桥人都知道什么叫点映,一开始他们还以为点映放的影片是盗版或剪辑过的,但现在点映特别受年轻人欢迎。”严磊用这个小趣闻来形容当地人对电影关注度的提升。
影院老员工王静,也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影院开业后,她也遇到过不少“笑话”。
有一次,有位顾客买了一张票,看完后没走,挨个串厅,检票员察觉后,喊她出来,她不肯,起了争执,王静过去一问,对方说,“难道不是买一张票可以看所有的电影吗?”
王静没有怪她,“她不是故意耍赖,她是真的以为一张票可以看遍所有电影。”
王静跟自己说,来看电影的大都是当地的村民,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做一个文明的观众,有个过程,不要急,慢慢来。
有些观众看前排椅子空着,就会把脚抬起来,架在前排椅背上;有人喜欢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有人全程大声说话,手机外放声音奔放……有一次,电影才放没一会儿,有人出来要求退票,说里面太吵,根本没法看,王静赶紧道歉,然后进去善意提醒那些吵闹的人。
王静性格外向,做事麻利,和人说话声音高亢,但在影城上班后,她觉得自己变温柔了许多。
让她欣慰的是,如今,不文明的观影行为已经越来越少。
电影的回归,让小镇人的精神生活有了变化,像一场场细雨落在干涸的大地上,人们闻到了清新爽朗的气息。
陆瑀婷的感受特别明显。刚从广东大城市回到炉桥,当上全职妈妈,她有种被世界抛弃的感觉,特别不适应,甚至有点绝望。但是,入职影城,当了经理,她找到了和世界重新连接的渠道,“除了日常管理外,我还会花大量时间关注和电影有关的各种信息,要保持一种开放式的不掉线的工作状态,和外界时时对接。”
2021年7月,金地影城请医护人员免费观看《中国医生》 (被访者提供)
她也从来看电影的当地人中,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兴奋。“没有影院之前,当地人有空了都去淮南合肥玩,但现在,来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多,有学生,有小情侣,也有亲子团,我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一个外地人来炉桥办事,说,这个镇上竟然有电影院,感觉挺不错的——这种惊讶,和我当初应聘时是一样的。”
疫情期间,严磊和影城员工一起,为抗疫一线送去很多物资,曾邀请当地学校的老师、消防员们来看电影,特别是2021年7月《中国医生》上映时,也是暑期,金地影城拉起了长长的横幅,摆满了鲜花。他们请来炉桥中心医院及周边乡村的所有医护人员,为他们放了专场,银幕上那些向死而生的医生是主角,场下坐着的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们,也是主角。
陆瑀婷听王静说起当时的情景,心里有一股暖暖的东西在涌动,她觉得这座影城不够大,票房也不够高,但却很接地气,就像这片生养她的土地,弥漫着朴实亲切的味道。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祁海群 文/摄)
(大方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