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 农旅融合 小岗村实力“出圈”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3-08-14 14:54:57

登高远眺,盛夏时节的皖东大地,满目苍翠,风光无限。站在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村头的观光塔上俯瞰,蔚蓝天空下,“乡村振兴,小岗先行”的巨幅稻田画映入眼帘。

番茄种出“科技范儿” 

环境传感器实时收集玻璃温室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数据,通过电脑智能处理后,给出调整光照、何时浇水施肥的建议,种植者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够掌控着温室里的一切……

你以为这是电影中描绘的“未来农业”?不,这是凯盛浩丰(小岗)智慧农业产业园的真实场景。光照、气温、水、化肥等都会影响农作物产量,而在小岗村5万多平方米的连栋玻璃温室种植区内,这些变量全部实现了智能化控制。

一排排整齐的藤蔓上,挂满色泽红润的番茄。这里的番茄并没有被种在土里,而是使用无土栽培技术被栽在空中。

凯盛浩丰小岗基地副经理高宏伟告诉记者,温室所用的玻璃也很有“智慧”。

“我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屋顶这种自主研制的超白减反无影玻璃具有高透光率,能够确保每个植株都充分享受‘日光浴’。在可控的环境中,番茄不仅可以保证品质,相比较传统的大田种植,年产量增加大概5-6倍。”高宏伟介绍,新产季将在9月20日开始,按照番茄的生长周期来算,每平米产量能够达到70-80公斤。达产后,番茄年产量可达4000多吨。

经过严格分拣、配货、装箱后,高品质、高颜值、口感佳的“一颗大”番茄,进入多种新零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好评率达99.9%。在诸多消费者眼中,这是一口期盼了许久的鲜甜。

“虽然园区今年初才正式投产运营,但我们很有信心,把更好的种植技术投入到下一产季中。”高宏伟坦言,小岗村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农业发展空间广阔、大有作为。他和小岗村结缘时间不长,但他身上的那股闯劲,和小岗村的改革基因,不谋而合。

现在,通过小岗村数字农业平台, 凯盛浩丰(小岗)智慧农业产业园建立起小岗村种植、加工、产品和仓储标准,打造成为智慧小岗村农业新模式,助力打造乡村振兴“小岗样板”。 

稻浪翻出好“丰”景

45年前,18位小岗村村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如今,当艰苦奋斗“邂逅”敢为人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夏日昼长,在小岗村改革大道旁,数百亩平整的土地一望无际,广阔的田野稻浪滚滚,随风翻涌的水稻带来丰收的讯号。如今的小岗,随处可见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绿意葱茏的水稻长势喜人,与错落有致的村庄相映成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夏日田园画卷。

“现在示范区里种植的是一种适合当地的籼稻品种,叫‘两优’1398,有很好的高产潜力,从目前的长势看,平均亩产可达1300-1400斤。”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驻小岗村技术人员陈浩告诉记者,集中连片的耕地让大型农机有了用武之地,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更高。作为一名95后的新农人,小岗村的飞速发展他看在眼里,也希望有更多大学生、年轻人投身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带动乡亲们共同增收致富。

2018年,小岗村引进北大荒农垦集团,共建58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探索“南北合作、垦地共建”新模式。多年来,示范区通过运用农业大田物联网、“两减一增”绿色、优质水稻生产技术、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生物有机肥提质增效技术等一系列标准化先进种植技术的“良方”,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机械化、智慧化农业转变,累计推广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平均亩增产100多公斤,实现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帮着村民赚。

小岗梦从土地中来,要发展还要到土地中去。近年来,小岗村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1.37万亩高标准农田全覆盖的基础上,实施全域提质改造,使“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形成了“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林成行”的耕地格局,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2022年,小岗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区首次采用无人方式进行收获。无人收割机借助北斗卫星提前对田块打点定位,在田间转弯、调头、卸粮“一气呵成”。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已成为小岗村这片土地上的新风景。

扎根沃土,不断创新,是如今的小岗村敢闯敢干、争当改革先锋的真实写照。

产业趟出“新路子”

如今的小岗,村美、人富、产业兴。安徽农垦、盼盼食品……入村的产业越来越多。得益于农村改革和乡村振兴,截至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万元,小岗片区生产总值达20.5亿元。

常改常新,敢为人先。小岗村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

近年来,小岗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种养业,凯盛浩丰项目全面定植,加快推动小岗村传统农业向现代设施农业转型;匠心葡萄、小岗蓝莓部分定植,垚鑫甲鱼二期项目即将竣工,小岗村种养殖产业更加丰富,农产品类目更加多元,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才有希望。小岗产业园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围绕农副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大力开展“双招双引”,持续强链、补链、延链。

园区里,新锣食品、世纪汉方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高科种业、吨牛食品等签约落地,构建起“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让乡村振兴版图上没有“洼地”,色彩分布中没有“留白”。

农旅融出“新面貌”

村头赭红色的牌坊,在烈日骄阳的照射下,越发明亮。费孝通题写的6个大字,提醒着过往游客,这里是“凤阳县小岗村”。

坐落于小岗村友谊大道北侧的“当年农家”,与小岗村的新居形成了鲜明对比。茅草屋、独轮推车、夯土墙、打谷场、瓦房、农家院落……一个个老物件还原了上世纪60-80年代小岗村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景,展示了农村改革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红色旅游,再一次激活乡村振兴活力,让小岗村实力“出圈”。

现场聆听“大包干”带头人讲故事,感受凤阳花鼓、凤阳民歌、凤阳凤画等非遗文化的魅力,体验酿酒坊、酱醋坊等传统工坊制作工艺……假期里,小岗村“当年农家”里里外外格外热闹,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为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丰富乡村旅游业态,2023年,小岗村重磅打造“当年农家”二期项目,农趣体验园、民俗文化小舞台等区域焕然一新,浓浓的乡土情怀在这里交融,昔日农家屋舍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有音乐、有美食,还有篝火晚会,这和印象中的小岗村有点不一样!”葡萄文化旅游节上,观众与乐队的合唱声、璀璨烟花的绽放声、农产品直播带货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个烟火气的小岗村夜晚,不仅带动乡村旅游“夜经济”发展,也让宁静的乡村变得热闹非凡。

旅游,正在成为小岗村的一张新名片。目前,小岗村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正在加快建设,安徽省(小岗)首届绿色食品年货节、“二十四节气里的滁州味道”主题市集文旅活动先后成功举办,家庭游、研学游正在成为小岗旅游的“新玩法”。

一产奠基、二产发力、三产助跑,小岗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在多轮驱动中越走越广。产业在这片热土上孕育、成长,鼓起村民的钱袋子,也深刻改变着乡村面貌。

如今,不断深化的农村改革和快速壮大的富民产业激发出乡村发展的强劲活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小岗,越来越多的职业“新农人”接过种地“老把式”的接力棒,农业正在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正在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