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带笑颜——首个全国生态日特别策划】 滁州:打造“一河两湖一山两城”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3-08-14 22:14:53

日前,安徽省16个地市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滁州以1938.1亿元的经济总量,坐稳安徽“第三城”。滁州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交出了一份绿色发展的优质答卷。生态保护和修复关乎民生福祉。近年来,滁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引领,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百姓的钱袋子也鼓起来。

池杉湖湿地  吕华 摄  

湿地公园成“幸福园”

树,留存着时间的印记,见证着发展的脚步。从滁州来安县出发,一小时就能抵达皖苏交界的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

登上一叶扁舟,向湿地深处渡去,一株株池杉映入眼帘,露出水面的部分由粗变细,树干笔直挺拔,树冠似尖塔。耳边百鸟争鸣,鸟儿时而站立枝头,时而群起盘旋。游客或水边漫步、或泛舟碧波、或远眺鸥鹭……丰富的湿地资源提升了当地的生态颜值,打造出一块会呼吸的城市“绿肺”,河畅景美、空气清新成为居民的共同感受。

“以前这里叫‘黄大圩’,由于地势低,常年遭水患。”谈及池杉湖湿地的变化,来安县雷官镇村民刘先生印象深刻,“现在不仅留住了水土,还吸引很多鸟类在这里栖息。”

环滁皆山,环滁亦多水。早年间,池杉湖湿地是长江下游典型的沿江低洼积水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来安县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水涝严重的低洼浅滩,成功建起一片池杉林,这也是池杉湖湿地公园的雏形。此后数十年间,由于河流改道,河水长期浸没,这片池杉林形成了水中有树、树下有鱼、树上有鸟的“水上森林”湿地景观,并成为长江下游沿江地区鸟类重要的集中栖居地。 

“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在池杉湖湿地停留,还有‘老朋友’带着‘新朋友’前来。”据介绍,池杉湖湿地公园总面积5800亩,核心区面积2000亩,生长池杉5万多株,目前已发现苍鹭、黑翅长脚鹬、青头潜鸭、黄腰柳莺、东方白鹳等各种鸟类159种,常年栖息于此和每年经此迁徙的鸟类总数超10万只,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令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也带动地方经济和周边群众增收。当地政府协同池杉湖湿地公园打造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项目,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生态环境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同时创造出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莲藕能净化水质,荷花极具观赏性。在湿地周围种植莲藕荷花,不仅提升了水质,还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来安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以莲藕为主体的生态农业带动园区就业、土地流转、农家乐等发展,解决周边百余户村民就业增收问题,实现人均增收4万元以上。

今年2月,国家林草局正式授予安徽来安池杉湖湿地公园国家级称号。滁州连续多年举办“观鸟周”活动,擦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字名片。此外,皖苏两地共建生态智能监控保护网络,并组织高校院所组建科研技术联盟,为池杉湖生态保护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湿地之变,为滁州的绿色发展写下生动注脚。如今,池杉湖湿地公园成为居民休闲游憩、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幸福园”,漫步于池杉湖,看到的是光影变幻、荷叶摇曳、绿意盎然。滁州市走出一条“护林护湿和护鱼护鸟并举、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共赢”的和谐发展之路,为长江沿岸圩区湿地修复、保护以及合理利用作出了典型示范。

池杉湖湿地  吴梦君 摄  

从宜业宜居到共生共融

在滁州,千年琅琊胜境,绿色林海与西涧湖景交相辉映,如诗如画;万亩黄寨草场,近前跃龙湖与远处鲁山相得益彰,如痴如醉……

一半山水一半城。在逐渐拉开的城市框架上,滁州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从宜业宜居到共生共融的跨越。在生态布局中,滁州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加快城市湖泊建设,让市民推开门就能“听取蛙声一片”。

以海绵城市为理念建设的明湖,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绿心”,落日余晖照射下,碧波荡漾,美不胜收,仿佛是散落在城市版图上的绿色明珠;夏夜,位于闹市区的南湖芳容展露,湖面上水波湛湛,霓虹光彩流动,保生桥、八角楼,都宛如在夜色中披上华美礼服,站成新的风景和地标,喜迎八方来客。

越来越多的群众在享受生态保护带来的绿色空间时,也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刻进了心里,形成了全社会关注生态改善、参与生态建设的和谐风尚。

近年来,滁州市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力实施以琅琊山、北古城、南新城、清流河、明湖、西涧湖为品牌的“一河两湖一山两城”建设工程,描绘山水亭城秀美画卷。如今,一座“山在城中,水从城过,园建街边,亭隐林中”的山水园林城市正徐徐铺展开来,给群众带来幸福感的同时,也增强了滁州在区域竞争中的软实力。

此外,滁宁两地在滁河大保护方面坚持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协同,完善滁河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治工作机制、区域生态环境和污染源监测监控体系,加强滁河流域生态保护。

两市还完成17.5公里的滁河风光带绿化景观工程,开展滁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如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滁河风光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惠及两岸群众。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已成为滁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