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新时代新农村基础建设、文旅业发展现状和非遗传承与创新,在党的精神指引下,安徽农业大学追鱼逐梦乡村振兴实践团于7月10日至13日至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与当地居民、村委深入交流并亲身体验农耕之辛,对当地的发展情状和规划有了深刻的了解。
青又青瓜与村并茂,秀且秀山同农俱佳
实践团首先前往歙县瞻淇村青梅基地进行考察。在这次考察中,实践团成员在村民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用担子挑运西瓜下山,亲身体验了摘取、运送西瓜的辛劳与乐趣。与此同时,村民们与村委也热情地与实践团讨论了现行的林下经济+土地流转的发展模式,分享了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该模式在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收入、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成效卓著,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话谈非遗新机遇,走街串巷访旧宅
下山后,实践团便前往瞻淇村探访古城建筑。在村委会和村干部的陪同下,实践团了解了瞻淇村的历史和传统非遗鱼灯的发展现状,村干部提出了发展鱼灯的新思路,认为鱼灯的表演形式仍需创新。村干部表示,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在于第三产业,将旅游业与非遗鱼灯有机结合,可以成为村子发展的中流砥柱。
实践团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游览了村落中的古建筑群。明清时代的祠堂楼阁颇具时代痕迹,游览之余,村干部对建筑历史的讲解也更丰富了队员的文化常识。实践团不仅感受到了瞻淇村古建筑的魅力和价值,也更加了解了这个古老村落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潜力。实践团将继续探索和推广瞻淇村的文化资源,希望通过宣传和推广使瞻淇村的乡村振兴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扶桑初升新农人,敢破浮云遮望眼
实践团来到由曾受邀至安徽农业大学学习的当地领军农户方文怀先生独立开办的现代化农场——田埂园家庭农场,一览新农人在配套设备、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进步创新。实践团了解到,该农场不仅铺设了地下管道系统、使用先进的滴灌喷灌设备,还巧妙地运用了间作与套作、“稻蛙共生”等特色高效养殖模式。方先生提到,农场从设计建造到增产升级,是一个不断试错总结的过程。探路期间,须学会自己“造血”,仅仅依靠外部的援助无法真正解决乡村发展的根本问题,内生性的努力才能实现自我发展。这对鼓励村民积极探索创新、实现乡村经济的自我发展有恒久的意义。
寻英魂情归故里,觅渊源旧土犹新
实践团走进歙县五渡村,探寻当地的纪念馆和古建筑群,对当地的红色文化、民风民俗、物质遗产等有了深入的了解,感受革命精神对村落精神面貌革新的深刻影响。览于氏祠堂和五渡村村史馆,实践团深刻感受到了这古老村庄的光辉历史和丰富文化,体会到独特有趣的民风民俗。村落古楼所悬诗词匾额,也让实践团感慨文化的浸润与教化。在方璧烈士纪念馆,实践团深受激励,红色文化激起的余韵和共鸣久久于胸中激荡。青年一代将以更加扎实的知识和技能为乡村振兴和历史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新传承精益求精,非遗远扬功不唐捐
在村长和村民们的引导下,实践团近距离体验了瞻淇村非遗鱼灯。在瞻淇村村委旧址,老村长和一位老婆婆正紧而不乱地制作瞻淇特色传统鱼灯,塑骨架、糊布料、勾线条、上油彩,手法之细致与稳健,给实践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老村长的悉心教导下,实践团的成员也有机会亲自体验了一下丙烯作画,民俗之趣也深入人心。
当晚,村长和村委组织了村民们进行鱼灯表演,表演者们稳稳地拿住鱼灯,擂鼓伴奏,自信地迈步前行,展示了交叉步、钻洞等各种技巧,表演技巧精湛纯熟,华彩流转,展现古村新韵。街坊邻居们也纷纷走出家门观赏,热闹非凡。实践团成员进行直播和解说,将非遗鱼灯表演的盛况传递出去,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鱼灯文化,打造独特乡村名片。
实践团前往前往瞻淇村西瓜种植基地进行了推动西瓜售卖的助农宣传活动。实践团将挑瓜、摘瓜、运瓜的过程进行直播,展示了西瓜的生长环境和采摘过程,靠着学习到的知识向观众介绍了西瓜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直播电商推销活动不仅仅向观众展示了瞻淇西瓜的优质和美味,还起到了提高观众对农产品的认识和了解的作用。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探索和推广农产品直播电商推销的方式和方法,共同努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的繁荣。
在这山水层叠之县,追鱼逐梦实践团探寻非遗足迹、领略新农面貌、见证发展路途,深深认识到保护非遗刻不容缓,远大前程少不了足履实地的坚守。实践团将在新时代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经济外向发展的崭新征程上,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让青春在新时代的乡村基层绽放风采。(刘逸然 郑雅琴)
[广告]免责声明:本文为宣传商业资讯,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亦不代表本网站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或投资行为参考,本网站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