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地处安徽西北部,面积10118平方公里,辖颍州、颍泉、颍东3区和阜南、临泉、颍上、太和、界首5县市,户籍人口1081万,是长三角一体化和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重点城市、中原城市群皖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是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阜阳资源丰富,粮食产量稳定在百亿斤以上,素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境内煤炭蕴藏量100多亿吨,是安徽四大煤化工基地之一。当前,阜阳正着手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地、特色产业承接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朝着新阶段现代化实力阜阳大美阜阳目标阔步前进。
“地”里长出“水中人参”
520亩被芡实叶覆盖的水塘里,工人们正戴着厚厚的手套,拿着镰刀收割芡实果;基地旁的工棚里,几位工人在处理着刚刚采摘好的芡实果……这是阜南县王家坝镇仁超芡实基地的一派劳作景象。立秋之后,基地迎来了丰收,负责人任超难掩笑容:“从8月12日开始收第一茬,一直到9月底,总共可以收12茬。一天就能收个几百斤的鲜芡实。”
芡实被称为“水中人参”,它不仅美味,还具有药用价值。随着近年来健康饮食和养生理念的流行,芡实的市场也不断扩大,“我们的芡实主要销往河南、江苏,还有省内的六安。”
王家坝镇李郢社区位于蒙洼蓄洪区,2018年前,这片洼地还处于抛荒状态。任超看中了它的地势适合引水培育水生作物,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2018年,任超开始“试水”。“选择种芡实首先是看中了这附近水源充裕,其次就是这种低洼地形一下雨就积水,种不了其他作物,但种芡实却很合适。”为了学习种植技术,任超还特地去了滁州天长市“取经”。
通过芡实、小麦轮作,任超的芡实基地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保障了粮食安全,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消除了焚烧秸秆隐患,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我们的田采取芡实、小麦轮作,每年午收开始时,我们就开始进行芡实的提前育苗。等到午收结束,村里利用提水站和灌溉渠道引淮河水进田,育好的苗就可以直接种下了。”
2022年秋季,基地在芡实收获后,紧跟着种植了近500亩小麦。一年下来,芡实和小麦的亩产产值加起来约有6000元,小麦亩产约800~1000斤。任超告诉记者,目前,该基地带动务工50多人,人均年收入1.5万元。
“如果客户有需要,我们也可以做干燥处理,再加工成粉。”经过近几年发展,基地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种植的芡实品种不断更新优化,初加工设备也已完善,建设库容100立方米小型冷库一座,能够满足生产加工需要。基地已于2022年注册了“王家坝振兴”商标,年产值300多万元。“接下来我们将积极探索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任超说。
箱包柳编 家门口上班也挣钱
“看好孩子管好田,一天能挣百十元。”阜南县王家坝镇红亮箱包厂的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这行红色标语格外醒目。
“这里是按照计件制拿工资,工作时间比较自由,能挣点钱还能照顾孩子。”在这里工作的一位村民说,多的时候一天能挣一百多元,少的时候一天也有七八十元,家里有地的,在农忙时还可以请假在家种田。
公司负责人王恒亮告诉记者,这里工人最高工资达7800元,平均工资突破3000元,工人人数也由2020年的9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30多人。公司销售收入呈梯级稳步提升,2021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大关,达1100万元;2022年,销售收入达1700万元。
今年,公司PP新型材旅行箱包生产上线,7月1日,红亮箱包入驻了“诚信通”和“国际站”两个销售平台。“最近我们有个单子,是发往欧洲的5个集装箱,共计1万只旅行箱。”说到这里,王恒亮脸上掩不住笑意。
“编柳编,一个月挣三千,家门口上班很心安!”同样在阜南县,郜台乡有家德润工艺品有限公司,吸引了附近很多村民来到这里打工:“我们农闲的时候过来,一天下来编十几个篮子,可以为家里增加一些收入。”
近些年来,郜台乡柳编产业发展迅速,全乡现已发展柳编企业34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是阜南县乃至周边地区的柳编生产基地,人均年纯收入仅柳编一项就超过3000元,产品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目前,郜台柳编产业已形成了“出口代理商一公司一编织户”一体化的“产、供、销”体系,2022年柳编产品累计出口约5.97亿元。
旧“台”换新“庄”
西田坡庄台地处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始建于1953年,占地仅13.2亩,在蓄洪时,村民们在这里筑台而居,庄台成为了大家居住避难的场所。1991 年,庄台进行了加高加固,后又经过护坡形成占地13.2亩、台高海拔30.55米的庄台。
曹集镇团委书记、西田坡庄台讲解员郭莹莹说,过去的庄台到处是旱厕和柴草垛,污水横流,垃圾成堆,巷道泥泞,住房拥挤不堪。“人均20平,出门一线天,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庄台曾流行的一首打油诗。随着人口的增长,加之落后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日益“脏乱差”,极大限制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2018年以来,经过整治“五化”(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建设、居民迁建和“四小园”建设,“装扮”后的小庄台有了大变化。“‘坡下绿草坡上花,水底鱼儿水中鸭,若问人间哪里好,美丽庄台是我家。’这是如今庄台人对这里的评价。”郭莹莹说。
如今,镇里为庄台打通了主干道,路面也做了硬化处理,庭前屋后都种满了绿植,还新建了停车场、小广场,让村民生活得更加舒适、便捷。
“以前俺们这房子挤挤挨挨,不通水电,道路勉强只得过一辆板车。”有村民告诉记者,现在路宽了,环境也好了,不少人都把自家的老房子改成民宿,准备发展旅游。现在,经过“靓化”的庄台正依托蓄洪区独特景观和湿地风光,办起生态旅游产业,一年能吸引8万多名游客。
“利用蒙洼庄台独特的资源优势,我们正积极谋划旅游产业,开发旅游资源,发展采摘园、垂钓中心等,打造旅游庄台,进一步将庄台风景风情变成鼓起村民腰包的红利。”曹集镇党委委员杨蕾蕾说。
小小煤炭的高科技“变身”
154块小屏拼成的大屏幕悬挂在控制室中央,70多名工作人员目不转睛,密切关注着工艺设备的控制参数。偌大的控制室如同工厂的大脑,精准掌握着小小煤炭“变身”的密码。
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阜阳县化肥厂,始建于1970年,现已发展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化工企业。企业现有员工3200余人,企业资产总额112亿元。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阜阳工业经济发展的一大中坚力量。2022年,昊源化工实现销售收入155亿元,利润14.2亿元,今年上半年,销售额也达到了78亿元。
“我们目前的主要产品产能为年产150万吨尿素、60万吨甲醇、50万吨二甲醚、26万吨苯乙烯、20万吨聚苯乙烯、30万吨的双氧水、30万吨乙二醇、3万吨异丙胺、2万吨吗啉、6000吨二甘醇胺、6000吨氮甲基氧化吗啉以及30MW余热发电等。”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明林介绍道,其中,尿素产品为安徽省名牌产品,生产规模为安徽省第一;吗啉产品为安徽省名牌产品和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拥有6项国家专利,生产能力居亚洲首位;二甘醇胺、氮甲基氧化吗啉产品为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拥有4项国家专利,是昊源集团独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吗啉可用于橡胶、医药等领域,苯乙烯可应用于塑料工业、橡胶工业、纺织工业及医药工业,我们穿的衣服、鞋子、帽子等,很多也有煤化工的影子。”
在不断创新发展的同时,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清洁生产、绿色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和新技术、新装置应用,努力打造绿色化工。近年来,昊源化工配套建设了两套生化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及浓水分盐处理装置,在安徽省化工行业首家实现生产废水零排放。此外,公司还积极实施数字化工厂建设,围绕5G+运用,加大数字化工厂投入力度。数字化工厂的实施,让昊源化工实现了从生产控制、安全管理、物料配置、在线检测到质量追溯、货物发放、办公等全流程与智能化、信息化的有机融合,助力企业转型发展。
“下一步,昊源化工将进一步延伸‘从一块煤到一匹布’产业链,并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院校合作,向实现降碳、负碳方向进行技术攻关,加快化工新材料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多元化发展。”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凡殿才表示。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常诚 实习生 尹林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