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巢湖之畔,向西10多公里,安徽创新馆人流如织。总面积2760公顷的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如今“建”的任务已全面完成。由此向北,位于合肥市长丰县的下塘镇,曾经的烧饼之乡,如今正逐渐打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名片。
今年7月3日,中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昊铂GT下线,搭载的动力电池就是下塘镇企业——中创新航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独创的“One-Stop”电池产品,是全球量产能量密度最高的磷酸铁锂电池包。
“合肥区位优势明显,且具备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发展潜力巨大,是公司打造长三角产业集群的核心基地;同时,合肥有着良好的营商环境,合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为我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创新航科技合肥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敏介绍说,合肥基地项目从洽谈到签约落地仅用时3个月;从开工到一期项目投产,用时不到一年的时间,合肥基地是企业所有基地中建设速度最快的。
同样在长丰县下塘镇,皖能集团与长丰县共同组建的皖丰长能投资公司,和民营企业慧鹏换电新能源科技发展公司合作建设轻卡换电站,于今年4月投入运营。“这座换电站位于快递物流运输的重要路线上,一次换电仅需5分钟,为新能源轻卡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补能服务。”皖丰长能公司董事长张学锁说道。
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属于重资产行业,投资规模大,商业模式仍有待探索完善,行业整体的回报周期长。如何发挥好国资和社会资本等不同背景、不同类型市场主体的作用,是充换电“一张网”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安徽省发改委、省能源局6月16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协同的建设模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离下塘轻卡换电站不远,是一座集油气电氢风光储一体化的综合能源港,其中的换电站可以实现乘用车20秒极速换电。该换电站的建设运营同样采取了国企与民营企业合作的模式,合作双方分别是省充换电有限责任公司与换电赛道头部企业奥动新能源。奥动新能源已与国内多家主流整车企业合作开发了超过30款换电车型,截至今年6月累计换电次数超过6227万次。
6月21日,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召开。大会要求,充分发挥省充换电基础设施监管服务平台和充换电公司作用,大力推进“互联网+充换电基础设施”。皖能集团以安徽省充换电有限责任公司现有业务为依托,组建全省平台公司,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造专业、规范、领先的充换电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主体。
在长丰,皖能集团结合能源综合改革试点,已推动充换电一体化建设先行先试,力争9月底实现乡镇覆盖,年底实现县有港、乡有站、村有桩,争创省内全覆盖第一县。根据市县乡一体推进“一年打基础、两年上轨道、三年全覆盖”的总体目标,皖能集团将积极助力我省到2025年基本完成全覆盖。接下来,随着省充换电基础设施监管服务平台和投资建设运营主体的组建、运作,行业生态将更加完善,全省充换电“一张网”建设将进一步提速。
让巢湖“名片”更加闪亮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位于巢湖北岸,这个湿地的总面积有2760公顷。曾经这里是具有30多年养殖历史的长临河2814渔场,如今已经一改往日的模样——33座“生态渗滤岛”是这里最大的亮点。
据介绍,目前,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建”的任务已全面完成,湿地修复工程分四期建设,一期工程2018 年3月启动建设,面积3400 亩,投资0.94亿元,作为湿地建设先行示范区,建设内容为湿地构建、植物配置、水系改造等,主要栽植芦苇、杂交柳等,2019 年完工。二期工程2019 年6 月启动建设,面积8670 亩,投资5.7 亿元。建设内容为进出水工程、多水田湿地修复、植物配置等,2020 年水毁后,根据《合肥市十大湿地植物配置正面清单》进行植物优化配置,栽植耐水淹植物,2021 年7 月完工。三期工程列入国家“十四五”第一批“山水工程”的“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2021 年5月启动建设, 面积6450亩,投资4.9亿元,建设内容为出水泵站建设、内源污染治理、健康湿地营造等,2022 年7月完工。三期工程项目建设完成,也标志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四期生态湿地蓄洪区工程列入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重大项目之一,概算总投资10.3亿元,分为蓄洪区建设工程和生态湿地修复工程两部分建设,包括新建进(退)洪闸一座,改建、新建排涝泵站7座;建设多田湿地、沼泽湿地、林草湿地。2022 年9 月16日开工,现正加快建设,计划2024年5月完工。
安徽创新馆走出“科技红娘”
从十八联圩湿地向西10多公里,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坐落于此。
三年来,他们在全省已经建设运营了10家分市场,1800多名技术经纪人奔赴高校、院所和园区、企业之间。据安徽创新馆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自2019 年4月24日开馆运营以来,安徽创新馆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造全国首创的展示交易转化一体化运营模式,组建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公司,创新“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双主体运营机制,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覆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安徽科技大市场。截至目前,举办以“中国(安徽)科交会”为龙头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活动近350 场,汇聚发布科技成果3000 多项,培养持证技术经纪人1800多名,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金额近900亿元,接待社会各界参观近45 万人次。安徽创新馆获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深交所安徽基地等,《安徽省合肥市:依托安徽创新馆建强用好科技大市场》入选“中国改革 2022 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20 余项省部级及以上先进荣誉。
据介绍,通过推进产业技术研究,初步建立技术开发功能。建设首家完全市场化运作、投研孵一体的合肥协同半导体产业研究院,完成投孵研项目超过1 亿元。会同知名上市公司元六鸿远建设微纳系统集成技术创新研究院,吸引汇聚近30 名高端研发人才。不断优化展示推广功能,集中展示近2000 件(套)创新成果,累计接待社会各界参观近45 万人次,逐步成长为全国知名的科技“网红”地标。举办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大赛,谋划建设安徽省科技场景应用促进中心,为企业提供展示推广舞台,通过科技产品线上直播销售,推动“展品”变“商品”,累计为企业实现销售额3亿多元。 创新“实训+服务”的技术经纪人培养模式,打造职业技术经纪人培养的大基地。为科学家和企业“做媒”,技术经理人是衔接科技链和产业链的桥梁。就在今年8月13 日,安徽省技术经理人协会正式成立,自此,安徽的技术经理人终于有了“大部队”。
早在2020年7 月,安徽创新馆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同年,在学习国外知名机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实际,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经纪人培训模式,优选经典交易案例,开发交易现场实训教程,把开展交易实训作为技术经纪人必考科目,纳入信用积分管理范围。 2020 年以来,安徽创新馆共举办技术经纪人培训班近20 次,累计培养技术经纪人1800多名,组建省内首个技术经纪人服务团和首批4 家技术经纪人事务所,开展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改革试点,出版技术转移人才培训教材,建立完善以技术经纪人为主体的成果征集、需求挖掘、交易转化机制。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常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