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8月25日召开的“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安徽将建立16个市、104个县(市、区)全面对照学习机制,对照学习情况纳入省委、省政府年度考核。构建全省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新格局,推动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联动发展,提升城市群辐射联动效应。
构建全省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新格局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8月20日,全省扎实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会召开,对《指导意见》贯彻落实作出具体部署。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钟岚8月25日在发布会上介绍,《指导意见》围绕区域协调、创新协同、产业协作、设施互联、开放共赢、生态共保、民生共享、机制创新等8个领域提出70条具体举措,设置14个重大工程、行动专栏。
构建全省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新格局,《指导意见》明确,以“融圈进群”为方向,推动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联动发展,提升城市群辐射联动效应。持续推进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帮扶、六安与上海对口合作,加快安徽长江城市带、省际毗邻地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全力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
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
共同打造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体系,我省将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深化“两心同创”,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中心,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动科创金融良性互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我省将坚定不移做大做强汽车“首位产业”,加快壮大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布局。打造长三角“大粮仓”“大厨房”,提升区域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度假“大花园”。
共筑长三角高水平基础设施网络,《指导意见》提出,坚持适度超前、协同推进,加快建设联结长三角、辐射全国、通达国际的大通道大枢纽,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和世界级港口群,深化区域能源水利合作,进一步放大安徽区位优势,服务和支撑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推进与沪苏浙重点民生领域资源共享
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指导意见》明确,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推进与沪苏浙重点民生领域资源共享,拓展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场景,研究落实“同城待遇”。推动教育协同、区域医疗合作,共建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全省人民在一体化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创新,我省还将充分发挥区域协调机制作用,加快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建立健全干部人才交流、人才自由流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跨区域重大项目合作机制,率先形成创新性、突破性制度成果,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劲内生动力。
建立全面对照学习机制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我省将强化项目支撑,携手沪苏浙谋划一批具有牵动性、引领性的一体化合作事项和项目,共同向国家争取支持政策。健全省长三角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规则和成员动态调整机制,在政策制定中提供更多智力支持。我省将建立16个市、104个县(市、区)全面对照学习机制,对照学习情况纳入省委、省政府年度考核。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钟岚介绍,《指导意见》是推动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总部署,也是“任务书”“施工图”。《指导意见》突出拉高标杆,突出锻长补短,突出重点发力,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锚定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用好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坚持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大担当,全面对照学习沪苏浙,打造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升级版。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