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是农业大县、畜牧强县,每年生产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及禽畜粪便,经过合理加工处理,这些废弃秸秆和粪便就成为了优质的食用菌原材料,用它们可以产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菌菇。”灵璧县的安徽蕈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站在放置着数类食用菌培养皿的三四米高的架子前,刘现卓这样向记者介绍。
刘现卓在查看食用菌培育情况
刘现卓是安徽蕈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同时也是政协灵璧县十一届常委会委员、灵璧县食用菌协会理事兼秘书长。
自1993年开始,他一直致力于食药用菌研究与开发、技术推广等产业培育工作。2000年,刘现卓就承租了10栋温室进行平菇、鸡腿菇、秀珍菇等菇种的规模化、周年化生产。2020年9月,他再次整合资源,创建“安徽蕈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竹荪、赤松茸、黑皮鸡枞等珍稀菌菇工厂化研发生产。
蕈苑食用菌种植基地占地20亩,现有全钢架式保温菇31座5万平方米,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立足“特”字,发展鸡腿菇特色种植,打造特色产业,让小蘑菇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新引擎。该基地积极吸收周边群众从事菌种制作、培育、种植,带动了周边50多个农户实现均增收约4万元。2022年,刘现卓与镇政府合作,建成了以食用菌菌种培育、种植、深加工,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带动了千人就业。
灵璧的食用菌种植开始得较早。早在上世纪80年代,灵璧县域很多乡镇农户就有利用麦草加牛粪混合发酵后进行双孢菇人工栽培的经历。
然而,由于当时的制种与栽培技术较为落后,种植面积较小,品种越来越单一,最终没能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苏、鲁、豫、皖周边地区兴起平菇种植热,灵璧县的平菇、金针菇等种植顺势而起,下辖乡镇陆续出现了一批有生产经验的种植大户进行平菇菌种的制作、销售及生产技术推广,平菇栽培量一度高涨。直至九十年代未,建筑及劳务等行业的工人工资的迅猛增涨,从事平菇种植的人员开始大量分流,小户基本消失,生存下来的均是具有一定生产技术与经营能力的种植大户。
进入20世纪后,灵璧县的食用菌种植面积比较稳定、发展比较平缓,种植品种依然以平菇、金针菇为主,木耳、秀珍菇、大球盖菇等品种为辅。近几年来,随着如安徽蕈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灵璧县的食用菌产业开始起步。
为推动灵璧县食用菌健康稳步发展,2020年秋,刘现卓与其他政协委员在县政协科教卫体委主任汤灏的带队下,至福建古田、浙江庆元等国内食用菌强县考察学习,回来后深入灵璧县各乡镇蘑菇栽培大户调研食用菌产业发展瓶颈,结合灵璧县食用菌生产现状与发展期望分析国内外食用菌产业背景,并做出相关提案。2022年,刘现卓在县政协第十一届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提案,获得2022年度优秀提案奖。
2020年10月,在灵璧县政协领导、组织下,灵璧全县58个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及26个蘑菇种植户成立了灵璧县食用菌协会。
2021年,在中国政协灵璧县第十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案中,刘现卓曾说,“食用菌产业是现代农业的基本体现,集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特点为一体,是满足经济、生态效益平衡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
如今,灵璧县把发展食用菌当作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通过品牌化加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发展,打造出灵璧“虞菇”品牌,积极推动食用菌加工升级、业态融合,并计划推出普通食品、功能食品、美容制品和保健饮品。坚持“大食物观”和“绿色循环”发展理念,以食用菌为枢纽,打造植物、动物和菌物“三物循环”发展模式,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2022年,全县食用菌栽培面积130万平方米,年产800万袋,总产量2.6万吨,年产值1.9亿元;2023年栽培面积160万平方米,年产量达3.2万吨,产值2.5亿元,带动近2万人居家就业和发展产业,人均年增收万元以上。
灵璧县政协科教卫体委主任汤颢表示,“我们把发展食用菌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通过品牌化加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发展,积极助力食用菌加工升级、业态融合。今后将进一步动员引导政协委员参与相关工作,为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贡献智慧和力量。”(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常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