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主攻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吴春华 分享到 2023-08-29 09:16:00

微信图片_20230302155016

2020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三年来,安徽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牢牢把握“更大作为、更大进展”这个总要求,先后出台了《关于坚持高质量发展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的实施意见》《关于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的决定》等政策文件,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确定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谋划制造强省建设中长期规划,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安徽省委书记韩俊表示,坚持把安徽发展放在党中央对安徽的战略定位上、放在全球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谋划,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制造强省、农业强省、生态强省、人才强省、教育强省、文化强省,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十一个方面“展现更大作为”,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

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现象级产业地标崛起

盛夏时节,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数百个机器人有条不紊地运转,硕大的工厂车间只需要不超过百名工人。这一总投资231亿元人民币的大众安徽新能源汽车项目,将于今年底实现首台车型量产。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汽车工业的强者,大众安徽将继续投资安徽合肥。”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哈约根今年5月表示。

7月,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向小鹏汽车注资约7亿美元,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将成为小鹏的合作伙伴。总投资约10亿欧元的大众科技于5月31日在合肥注册成立,这是大众汽车集团除德国沃尔夫斯堡外唯一的研发基地。

包括“年轻”的大众科技,以及大众安徽、国轩高科在内,大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三家“重磅”对外投资主体,均落户安徽。

近年来,安徽坚定不移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不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把“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强力推进,今年更是将汽车产业提升为“首位产业”,定位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安徽明确提出,围绕创新、‘智造’、服务、人才、文化、资本、开放等七大生态建设,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郭浩说。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34.2万辆,增长87.8%,占全国的9%,相当于全国每十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接近一辆“安徽造”。

如今,除集聚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江淮、长安、汉马科技等7家整车企业外,安徽还拥有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伯特利等掌握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的规上零部件企业1100余家,建立起整车、发动机、车身、底盘、内外饰、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的全产业链体系,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三大主导方向“一链三线”战略布局,燃油、纯电、混动和氢燃料多种技术路线齐备。

“合肥正在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说。

“链”动全球资源要素 扬皖所长构建新发展格局

大江奔流,潮涌东方。向内,安徽是唯一一个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叠加的省份,区位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势能,支撑国内大循环更为有力。

走进芜湖市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测试区,一台小负载智能机器人正听从指令,灵巧地挥舞着机械臂,进行多项检验操作。“毕业”后,它将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行业生产线大显身手。

作为拥有全国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区的城市,芜湖市发起设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机器人产业联盟,抱团攻关科技难题,做大做强产业市场,助力我国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串联长三角一市三省9座城市的G60科创走廊,是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合作重要引擎,而安徽依托自身科创优势和产业特色,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借上长三角的“东风”,搭上一体化的“快车”,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

扬“创新活跃强劲”之长:在强化高水平科技供给上,安徽继续深化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加快建设G60科创走廊,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中心。

扬“制造特色鲜明”之长:在区域产业合作方面,安徽布局建设长三角区域量子通信城际干线网络,共同组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长三角产业链联盟。

扬“内陆腹地广阔”之长:在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顺畅流动上,安徽联手沪苏浙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和国际化港口群,推动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合力建设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省际合作园区等产业合作平台。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落实中部崛起战略,安徽持续深化与中部省份的多层次对接,推动科技、产业深度合作,强化合肥都市圈与中部城市群协同发展,积极推进皖江城市群、沿江交通网、重大生产力布局建设。

从空中俯瞰合肥高新区,“中国声谷”的双子大楼格外醒目。这里是国家级人工智能重要产业基地,也是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2022年起,安徽牵手湖北实施中国(合肥)声谷与中国(武汉)光谷“双谷同创”工程,激发了中部地区科技创新“乘数效应”。

通江达海、拥抱世界。向外,安徽以实体经济为抓手“链”动全球,高效配置全球要素资源,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更为通畅。

走进位于安徽合肥的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展厅,一个跳跃着数据与图表的大屏映入眼帘,在这个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上,光伏电站建设情况、节能减排数量、当日发电量等数据一目了然。

作为光伏逆变器年出货量全球第一的企业,阳光电源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预计同比增长112%~144%,上扬的数字“与公司积极融入全球新能源市场密不可分”。

安徽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2年,安徽省进出口年平均增幅达到17%。进出口总量连跨五个千亿元台阶,由全国第16位提升至第12位。

“国际贸易的加速度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体现在‘安徽商路’越走越宽,经贸朋友圈已覆盖全球97%的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体现在‘安徽制造’享誉世界。”安徽省商务厅副厅长刘光说。

今年上半年,安徽省货物进出口总额3775.5亿元,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出口219.3亿元、增长51.7%。

深化改革促进“四链合一” 汇聚高质量发展动能

2023年4月12日,合肥科学岛上,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

在一次次创造世界纪录的科技突破中,EAST装置上汇聚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等一批尖端技术,这些技术在合力奔向“能源自由”终极目标的途中,也在“沿途下蛋”转化出一项项产业成果。

合肥市轨道交通5号线海棠站,来往的人们只需从一台白色的机器旁经过,即可实时无感地被检测出是否携带违禁物品。这一新型人体安检设备,便是衍生自EAST装置上高精度太赫兹激光偏振干涉仪的监测技术。

2019年8月,来自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们,成立了安徽中科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主动式太赫兹人体成像安检仪、太赫兹激光透射成像系统、太赫兹数字CT等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

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正加速催生应用成果,不仅“人造太阳”光学技术衍生新型安检设备,还有稳态强磁场技术助力研发抗癌新药、同步辐射光源帮助提升新能源汽车电池续航力等。

安徽省省长王清宪表示,安徽大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构建资金链、人才链,围绕资金链、人才链吸附产业链、创新链,使一切创新创业的元素竞相涌动、碰撞耦合、彼此成全,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发展生态。

一心一意谋发展、一刻不停向前进。安徽坚持扬皖所长、放大优势,奋力推动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积厚成势、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路行稳致远。据《瞭望》新闻周刊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