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废弃矿山恢复田园风光,一个个采煤塌陷区变身山青水绿的市民公园。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8月30日从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新闻通气会获悉,我省加快构建“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将协同实施生态修复规划,努力实现2025年之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率不低于90%。
市场化生态修复案例向全国推广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孙林华介绍,我省坚持新增建设用地减速、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城乡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下降,农业、生态用地增加、地均GDP增加的“两减三降三增加”规划管控思路,实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要求。2019年以来,国土空间规划从无到有、从立到兴,规划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四级三类”规划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并应用,监督体系初步建立。目前,省级及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由省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其他15个市级总体规划已完成省级审查,59个县级规划均已上报市政府审批。
安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连续2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守牢了耕地红线,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三调”查明我省耕地总面积8320万亩,从全国第9位提升到第8位。2022、2021年耕地面积分别较上一年度净增加14.69万亩、31.25万亩,“三调”以来连续两年实现净增长。
在生态修复方面,我省出台《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加快构建“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获中央补助资金20亿元,正在实施青戈江流域(泾县段)等11个省级财政补助的山水项目。矿山生态修复成效明显,已修复废弃矿山2980个、治理率84.2%,共治理面积29.8万亩,探索出淮北绿金湖、马鞍山大青山等一批“以用定治”市场化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经验成果被自然资源部向全国推广。分类退出自然保护地内矿业权167个。77家矿山被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
我省是全国首个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省,“十三五”以来,全省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31%,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用地投资强度从288.30万元/亩提升到336.79万元/亩、提升16.8%,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12.33万亩、闲置土地39.66万亩,获得新增建设用地计划47.67万亩,五年四次获得国务院大督查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奖励。大中型矿山比例从45%提高到约54%,有偿处置约1亿吨剥离物砂石,14项技术入选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全国目录,“宣城茶亭地区铜矿勘查”等8项成果被自然资源部评选为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找矿成果。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率不低于90%
下一步,安徽将加快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做好皖北地区、长江流域(安徽段)及有关专项规划编制,推进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数据纳入“一张图”,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计划逐步复耕“三调”查清的“可恢复耕地”,坚决实现全省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分别不低于8115.23万亩、7145.08万亩目标,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协同实施我省生态修复规划,推进巢湖山水项目及省级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高标准完成中央及各级指出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严格在建与生产矿山“边开采、边修复”监管,落实“十四五”后三年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任务,努力实现在2025年之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率不低于90%。2025年底前,我省将全面完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审慎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持续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攻坚行动,力争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约22%。矿产资源方面,我省将全力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动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和绿色矿山建设,精准科学调控矿产资源开发总量,实施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程,实现大中型矿山比例达到56%左右。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