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班已经很晚了,收拾好东西离开办公室,晚风清凉,静默在夜色中的大楼中传来我的脚步声,楼道格外空旷。路过图书馆,里面还有灯光,靠窗坐了一排学生,离得最近的一个女生,隔着一扇玻璃,我看到她鼻头上的汗珠,正在稿纸上做着题目,我的脚步声和楼外树梢上蝉的鸣叫,并未惊动她的思路,她看上去格外专注。
不由想到近日工作中接到的12345电话,有学生请求图书馆早上六点开馆,虽然这个建议后来并未被采纳,但同事们还是议论了一番,觉得这样显得过于“内卷”。望着女生低头苦学的模样,我想到了自己的考研时光。
那时还没有内卷这个词,当我在凌晨四点多迈出宿舍大门时,室友翻了个身,含糊地问我为什么起这么早。整个大四的冬天,我天不亮就离开宿舍,直到图书馆闭馆才回来,匆匆洗漱后就睡了,第二天还有厚厚的试题在等着我。那时的图书馆早上六点开门。若真六点赶到门口,里面早已座无虚席,必须要赶早占座才好。这是内卷吗?如今想来,大约并非如此。犹记我旁边坐着的是一位男生,瘦高,苍白,我偶尔会担心:他会学着学着晕倒吗?实在太瘦了。我们每天都会刷好几套试卷,他是工科专业,题目看不懂,我心无旁骛刷自己的题,谁也不曾影响谁的进度,都是按自己的节奏来。我们并非因旁人的努力而努力,是为了自我的前程与理想而下苦功夫,前者是内卷,后者则叫奋斗。
弱项语法的题目总是卡壳出错,我有时也会焦虑不安,甚至情绪低落,打电话时,我问妈妈:“怎么办,我觉得自己好像考不上了。”妈妈没有安慰我,她说,人的一生许多事都是无法确定的,尤其是需要奋斗取得成功的事,我能做的只有闷头走,时间会给我答案。
后来,我考上研究生,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除了欣喜,感觉自己走在路上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踏实,这是凭借自己努力得来的名额,是艰苦奋斗的最终答案。
研究生期间,我曾被外派赴泰国教中文,初到时,有过一段失眠的日子。汉语从我出生时就在读,在写,但如何让外国学生了解横竖撇捺,了解这个古老的象形文字,于我而言是个难题。加之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我曾一度想要放弃这个机会,但却记起了考研时的经历。我知道放弃只是下下策,在之后的人生中,还会遇到很多次困难,亦或者说我可能没有这么好的机会催促自己成长和进步。我选择了再一次闷头走,再一次不问结果,只求一步步向前,这一次努力依旧没有被辜负,那段异国经历,成了我永恒的力量之源。每当沮丧时,我就会想起它,想起自己敢于奋斗的勇气。
闷头走的道理并不难,它听上去平平无奇,却是我生命篇章里至关重要的引言。无论在什么时代,年轻人身上都应该有一种敢于拼搏、不问结果的孤勇,奋斗的光芒应该闪烁在每个年轻人的青春里,让这段宝贵的日子熠熠生辉。
(吴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