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而行——安徽池州持续擦亮绿色发展新名片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3-09-04 10:35:03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1200多年前,失意的李白在秋浦河畔寄情山水,写下千古名篇。

秋浦,因秋浦河过境而得名,即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享有“千载诗人地”盛誉的池州,不仅有李白笔下“水如一匹练”的秋浦河,还有杜牧笔下“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并坐拥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

好山好水好风光,是新时代池州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的缘由和底气。近日,记者沿着这条“流淌着诗的河”一路寻访,试图解读池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密码。

1.绿色铺就发展底色

登录“河长通”App、定位、拍照、上传文图……作为池州市东至县花园村的一名村级河长,巡河是金孝杰每天的“必修课”,“不仅要完成巡河记录,还要对问题进行跟踪问效,防止反弹”。

作为一座“水上城市”,池州河湖众多,长江流经池州145公里、岸线长189公里,全市中小河流达238条,常年集水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19个,管理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池州全面推动建立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河湖长组织体系,设立各级河湖长2057名,当前已基本实现全市所有水体全覆盖。“全市已累计巡河巡湖24万余人次,排查解决各类环保问题4000余个。”池州市河长制工作处负责人方曙祥介绍。

“原先咱靠水吃水,现在咱靠水护水。”驾着巡护船,池州市东至县渔政执法中队巡护员张根友开始了一天的巡江执法工作。2019年,“老把式”张根友“洗脚上岸”,完成了从“吃水”到“护水”的身份转换。

“小时候经常能看到江豚,谁承想后来竟成了稀罕物,不过现在它们又回来啦!”张根友告诉记者。根据2022年科考数据,在长江池州段栖息的江豚种群数量已超200头。禁渔以来,长江池州段鱼类单体体长平均增长超过150毫米,单体体重平均增加100余克。此外,过境洄游的鱼类也增加了30多种,禁渔效果初步显现。

池州还是安徽省首批推行林长制的试点市之一,并率先出台了工作方案,建立起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林长制组织体系。“欢迎来到天然氧吧。”站上山包,池州市贵池区唐田镇八一村护林员李有苗深吸一口气,对记者说。为提醒村民保护森林、预防火灾,他还精心制作了各类标牌置于路边,“巡林无小事,这万亩山林可就是金山银山呐!”

据了解,今年以来,池州全市各级林长完成巡林任务3072次,巡林里程达8433公里,发现并解决生态保护和林业建设问题1500余个。

2021年,池州成功申报全国首批、安徽首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按照“以水定绿、依水布绿”原则,池州已全面完成17.7万亩目标任务并通过验收。一个个围江工厂变身生态廊道,成为市民争相前往的“网红打卡点”。

当前,池州境内拥有各类景区景点300余个,森林覆盖率达60.6%,大气环境质量稳居安徽前列,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生态是池州最鲜明的特色、最闪亮的名片,绿色发展是池州最强劲的动力、最响亮的旋律。”池州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田昕表示。

2.绿色成就产业成色

鱼和熊掌何以兼得?池州给出答案——绿色发展!

在“生态立市”战略指引下,近年来,池州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不断培育壮大环境友好型的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新兴产业,招引培育了一大批“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企业。

十年间,池州经开区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从无到有,现已集聚上下游企业百余家,逐步形成了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设备材料、终端应用的半导体全产业链。

“目前,我们在液晶面板和半导体设备核心零部件制造、精密涂层等技术领域已实现100%国产化。”位于池州经开区的高芯众科公司负责人辛长林向记者介绍。

此前,半导体及液晶面板高端核心设备约90%来自国外,国内面板及芯片生产商除了购买设备,后续还要投入大量运维费用。如今,高芯众科通过自主研发,提供电极新品制造、精密涂层及材料服务,为国内厂商降低了生产成本。

除了高芯众科,一批掌握了“独门绝技”的半导体生产制造企业纷纷落户池州:安芯电子GPP芯片(小尺寸晶圆)制造项目填补安徽空白;钜芯半导体光伏发电保护芯片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铜冠铜箔5G通信电子铜箔填补国内空白……半导体产业基地相关负责人张信方介绍,去年该基地实现产值178.1亿元,增长31.6%,增速连续三年稳居全省前列。

2020年,池州经开区成功创建安徽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截至目前,园区拥有外资企业30余家,投资来源主要为韩国、日本等地。

“园区有不少韩国技术专家,因此我们高标准打造了中韩国际客厅,在设计上既体现两国文化又兼具池州特色,并配套了韩国超市、韩国餐厅等,将这里打造成为池州对外展示的窗口和国际交流的平台。”中韩产业园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志立介绍。

今年以来,池州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已先后两次赴韩国、日本考察对接,达成意向合作项目6个,意向投资总额超1亿美元。

“不来不知道,池州的半导体产业链果真令人刮目相看!”近期赴池投资的深圳锐欧光学董事长沈福根说。

3.绿色绘就富民本色

牯牛降,因山形酷似一头牯牛从天而降而得名。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池州市石台县的牯牛降景区,阵阵清风袭来让人顿感凉爽。“景区平均温度要比外部低5度左右。”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景区峡谷中水流平缓,清澈见底,孩子们手持水枪追赶嬉戏,家长们纷纷打卡拍照留念,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咱们牯牛降负氧离子平均值高达每立方米7万多个,是清新空气标准的70倍,来了最好的运动就是大口吸氧。”景区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牯牛降景区围绕生态康养、运动休闲、研学科普等产品业态,以“生态牯牛降、天然氧吧地”为主题特色,持续开展长三角康养旅游嘉年华、“皖美山水”骑行赛、非遗旅游节、登山节、泼水节等主题活动。今年以来,该景区游客数量逐月攀高。

不只是首批“中国天然氧吧”之一,石台县还是闻名全国的“富硒县”,被誉为“中国生态硒都”。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石台县足硒富硒面积占县域面积的83.94%,是安徽唯一、全国不多的富硒地。

石台硒米生产基地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多数土壤天然含硒,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有机农产品控制标准。石台县因势利导,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和基地化建设,严格按照传统农耕方式,以腐熟农家肥为底肥,采用生物防虫、人工除草、稻鸭共育术,引用纯净无污染的山泉水浇灌,规范生产出的天然硒米口感清香、营养丰富。

与此同时,当地还积极开发富硒黑木耳、硒米酒、富硒葡萄、富硒草莓、富硒黑猪肉、富硒土鸡蛋等农副产品。据了解,目前石台县已开发富硒土特产8大类100多个品种,硒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

“游客们可都是奔着咱家‘硒餐’来的哟!”进入旅游旺季,位于石台县仙寓镇大山村深处的珍硒山庄天天满房,老板陈珍忙得脚不沾地,“长三角的游客们来咱这天然大氧吧,一住就是好几天,临走了还要装一后备厢富硒土特产,咱忙也开心!”

在大山村,村民们纷纷吃上了旅游饭,全村现有民宿近200家,效益较好的民宿年经营收入超过30万元。去年,大山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40万元。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今年上半年,石台县共接待游客量5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87亿元。“石台,只此青绿,值此青绿!”石台县文旅局局长刘海燕说。

【记者手记】厚植生态本底 描绘幸福生活

目前,长江安徽池州段水质全线达到Ⅱ类,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11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持续保持优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10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如果把池州比作长江边的“杏花村”,那这就是一条村边上的翡翠屏障。

升金湖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安徽省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有着“中国鹤湖”之美誉,承担着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护珍稀候鸟和湿地多样性的重任。

记者来到升金湖,只见水天一色、草木葱郁,浅滩处,须浮鸥、白鹭等夏候鸟悠闲地嬉戏觅食,一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舒展在长江南岸。如今,保护区核心区已实现了“三无”,即无网、无船、无人,越冬候鸟数量逐年增加,2022年已超过10万只。

除了水清岸绿,刷新池州“颜值”的还有产业转型升级。池州东至经开区曾因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被省环保部门实施建设项目环评限批。从2017年开始,东至经开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并转了10余家低效落后企业,同时严把项目准入关,将新引进项目限定为高端绿色环保项目。

池州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是锂电池电解液行业龙头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先后投入8000万元,与浙江一家从事污水处理的专业公司合作,历时两年,研发了企业所需的六氟磷酸锂污水处理技术。

“聚焦生态保护红线,池州深入推进源头管控,严禁在长江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化工项目,严控5公里范围内重化工重污染项目,严管15公里范围内新建项目,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从“化工围江”到“绿色护江”,池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的一番话揭示了池州发展的绿色密码。

10年来,池州市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聚力发展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新兴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池州市GDP增速为7.9%,位居全省第一,第二产业增速位列全省第三,第三产业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这与我们紧抓工业发展、落实‘项目为王’理念、抢抓新兴产业赛道紧密相关,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紧紧抓住了绿色发展这个‘牛鼻子’,以绿色赋能,全面推动绿色转型,牢牢把握融入长三角这个最大红利、最大势能,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奋力将战略机遇、区位机遇、政策机遇转化成发展优势。”池州市委书记方正告诉记者。

一江清水,百业兴旺。如今行走在池州大地,满眼所见,尽是绿色的风景、绿色的产业、绿色的希望。

绿色,正成为池州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一线讲述】火红的辣椒 红火的日子

讲述人: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七都镇伍村村党支部副书记、七井高山蔬菜产业协会会长 汪重祥

每年8月,七井高山辣椒迎来采摘旺季,一箱箱辣椒乘着大货车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村民们不用背井离乡,靠着家乡的绿水青山就能过上小康生活。这一切,我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当年高中毕业后,我没有外出谋生,而是选择坚守大山,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要干出点样子来,带领父老乡亲一起致富。

七井山平均海拔850米,山多地少,一句“七井山真可怜,辣椒粉当油盐”的俗语,道出了父辈们的辛酸,但也恰恰说明了七井山适合种辣椒。

1990年,我开始种辣椒。规模种植需要技术,靠着从书店买来的一本《中国辣椒》,我边种边学边总结经验,面积逐渐扩大,产量和效益逐年增长。在我的带领下,一些村民也开始种辣椒,我尽自己所能传授种植技术,慢慢地,七井高山辣椒种植规模越来越大。

传统露天种植中,雨水过多,辣椒就会烂,甚至有些辣椒采摘后,烂在送往市场的路上。2006年,七井山遭遇台风天气,辣椒地被水淹,村民损失惨重。2011年起,由于长期连作、土壤酸化、病虫害易发,辣椒产量逐年下降。

问题接踵而来,村民信心不足,七井高山蔬菜产业一度萎缩。要让七井高山蔬菜产业继续走下去,首先必须把病虫害防住。为了改善土壤,我试过辣椒与中草药轮作,但效果甚微。我又跑到外地考察学习,了解到大棚避雨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控制辣椒炭疽病的发生。考虑到前期投入成本大,村民舍不得花钱冒险,我便带头跟几个村民一起拿出10亩地做试验。通过避雨栽培技术,病虫害减少一半,且不受天气影响,辣椒产量和效益有了保障。看到这个结果,村民吃下了“定心丸”,陆续实施避雨栽培技术。2017年,在相关政策扶持下,七井山地区大面积推广避雨栽培技术,我们村大棚辣椒种植面积发展到了830余亩。

发展农业产业除了技术,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销路。2015年,我成立祥农家庭农场,以“公司+农场+农户”模式为村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让大家放心种辣椒。经过多年耕耘,七井高山辣椒市场打开了,销路稳定了,名气也起来了,各地客商纷纷到七井山采购辣椒。特别是这几年,党委政府下大力气为我们七井山椒农解决了道路交通、水利灌溉、育苗等问题,还建了5个农产品交易市场、40余处交易点,村民摘完辣椒,转头就能卖掉。

为保证七井高山蔬菜品质,我带头放弃传统农药,示范推广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尝试使用生物菌制剂培育辣椒,大胆试种新品种。在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的同时,护好养育了我们的绿水青山。

现在,凭借着优越的自然环境,七井山还成为全国摄影爱好者的采风胜地,一些村民也趁势办起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据光明日报9月4日05版整版报道)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