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井庄,门前种着白玉兰的是包产到户亲历者李列仓的家。一进家门,左手边的墙上挂着一个贴满老照片的大相框。李列仓自豪地指着其中一张已经泛黄的照片,讲起了故事——1978年他和父辈们参与的一场特殊的改革。
图为李列仓家的照片墙 张正萌/摄
大旱当前,敢为人先创包产
1978年,肥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李列仓家里五个水塘全部近乎干涸,土地干裂,裂缝大得可以塞进一只手。李列仓回忆,从井里打水,沉淀后四分之三是水,底下的都是泥,“只有最上面的一层可以用来喝和做饭。”
为了解决这燃眉之急,李列仓的爷爷作为生产队队长,就和队里的党员力排众议,带头把麦种分到每家每户,分了麦种,自己种粮,自己的麦种自己负责。生产责任到户之后,各家拿着麦种,用榔头把田里的土打碎将种子放进去,乡亲们称这些麦种为“保命麦”。
一个多月后,一场大雨,绿油油的麦苗长了出来。分麦的时候李列仓才十七八岁,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他仍记得当年大丰收的情景。“每家每户都有粮食,喜悦地不得了,那种心情是无法形容的!”回忆至此,李老眉角上扬,声音也高昂了起来。
分种见奇效,打响了肥西山南人民与旱情抗争的第一枪。当年十月,小井庄队实行包产到户,秋种进度快,质量好,于次年取得大丰收。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下,农业生产责任制迅速发展。山南这块热土,被作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发源地载入史册。
世纪之初,身体力行搞承包
2005年,李列仓秉承父辈“敢为人先”的精神,率先从村民手里流转几十亩土地种植蔬菜和哈密瓜,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取得了很好效益,并在努力中不断寻觅新的商机,不断开拓新的创业之路,每年收入稳定在几十万元,成为村里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跨入新世纪之初,李列仓就反复琢磨着“新农人”一词,如何才能带领乡亲们顺应时代潮流,发挥田地最大效益呢?几经思考后,得出了“承包土地”这一结论。
“父辈们当时为了生存能带头把田分了,那我现在为什么不能把田再承包出去,给有经济头脑的又肯干的人呢?”这个想法一出来,李列仓立马就去和生产队商量,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很多队伍都不敢尝试。“难啊!真难!但我就是说破嘴皮子,也要把田收回来。”李列仓率先垂范,联合另外四户村民将自家的七十多亩田承包出去。据李列仓介绍,当时承包费是三十元一亩,如果心有余力,自己去田里干活,不光能拿到土地承包费,还能拿佣金。
农田承包取得了实质性收益,村民们纷纷效仿。改革初见成效,农民获了利,钱袋子日渐鼓了起来。2012年小井庄的土地全部流转,土地承包费上涨为500元一亩,佣金涨为120元一天。
谈到这里,这位老党员的脸上满是欣慰和喜悦。即使过了这么多年,他也还是打心眼儿里为百姓高兴,“村民是火车,我们党员就是火车头。你带的好就是好,你跑的快,村民就跟着跑得快。
”退休之际,老当益壮抓环境
如今,年逾60的李列仓依然身姿挺拔,茂密的头发上只有少许银丝。土地流转之后,李列仓又主动向村里申请当志愿者,协助村委会进行环境整顿工作,兢兢业业。
每天上午,村里的环卫小分队都会准时清扫垃圾、洒水,为村民们提供整洁的人居环境。10年来,小井庄按照“整体提升、全域美丽”的原则,先后实施环境改造、道路硬化等20多个建设项目。现在,村内主干道及入户道硬化通达率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达95%。
李列仓感叹道:“国家对乡村建设投资的人力物力都很大,10年以来我们的小井庄是大变样,家家搞得就跟小花园一样,我为我们的小井庄感到自豪。未来肯定还会更好。”
吴卫群 谷欣玲 张正萌
[广告]免责声明:本文为宣传商业资讯,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亦不代表本网站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或投资行为参考,本网站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