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里的徽州古建筑,走进校园和课堂。9月10日上午,《博物馆里的徽州古建筑》数字精品课程在安徽博物院正式与师生、观众见面。
“徽州古建筑陈列”是安徽博物院特色专题陈列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市民欢迎。《博物馆里的徽州古建筑》数字精品课程以“徽州古建筑陈列”为依托,整合文物资源,选择适合青少年学习的徽派建筑常识进行解读,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出对相关徽州文化的赏析。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发布现场了解到,课程体系分为“桃花源里人家”“牌坊”“祠堂”“民居”“匠心独运”“拾遗”等篇章,包含徽州村落的选址与布局、徽州三绝、榫卯结构、徽州三雕等丰富内容。课程还采用现代数字化技术,放大徽派建筑中的建筑细节,利用影视化手段展示传统手工艺制作,让同学们在课堂可以“近距离”观察与欣赏徽派建筑的精妙绝伦,弥补了传统课程教学的局限。课程还设计有配套的手工材料包,结合每节课的主要内容,同学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手工制作DIY,提升动手能力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徽州古建筑的神奇和魅力。
“徽州古建筑以其独特风格成为徽文化的重要承载体,保护好、利用好徽州古建筑,就是守住徽文化的‘筋骨肉’、传承徽文化的‘精气神’。”安徽博物院副院长卞坚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当前针对徽州古建筑的研究以及数字化应用,多重保护而轻利用,偏重学术理论而缺乏科普实践,面向青少年的、聚焦地域文化、专门解读徽州古建筑的出版物不多,以富媒体形式系统展示徽州古建筑的出版物则更少,《博物馆里的徽州古建筑》数字精品课程的研发与出版弥补了该主题科普教育领域的空白。在“双减”“大思政课”“研学”等教育背景下,《博物馆里的徽州古建筑》数字精品课程也是“馆·校·社”跨界融合的一次重要实践。
据介绍,该课程由安徽博物院携手时代新媒体出版社,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将博物馆文物文化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课程资源,课程基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特点,规划设计为16个课时,项目成果为包含课程软件与耗材包在内的电子出版物。
课程发布当天是我国第39个教师节,现场还同时举办了教师节专场体验沙龙,合肥市教育局等单位以及30余位合肥市教师代表、16家地市博物馆代表现场参与体验、交流。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