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开发区巡礼】桐城经开区优化“软环境” 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厚植战新产业发展沃土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伍献娟 分享到 2023-09-14 10:40:50

红色的厂房、整洁的车间、崭新的机械、自动化的生产线……日前,记者在位于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桐城国轩看到,车间正马不停蹄地生产着来自国外的锂离子电池订单产品。2021年,桐城国轩动力电池项目落户桐城经开区,一期项目仅用时8个月顺利投产,目前二期项目也在稳步建设。近年来,桐城经开区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硬措施”提升“软实力”,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吸引投资者纷至沓来。

深挖人才富矿  探索“发展合伙人”

安徽桐城是雄霸清代文坛“桐城派”的故里,被誉为中国“文都”。从这座75万人口的县级市走出了近20位院士,亦有“院士之乡”的美称,桐城也走出许多“商界大咖”,比如国轩高科李缜、合众汽车方运舟。

人文资源是桐城的“富矿”,如何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桐城经开区瞄准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新能源、稳定同位素(医工医药)为代表的“两新一同(医)”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人才信息库”绘制的“人才地图”,按图索骥,精准招商,加速转型跨越发展。

“我们探索以合伙人的思维、利益共享的模式,做企业高质量发展合伙人,创新模式开展招商引资。”桐城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奎告诉记者,桐城经开区始终用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服务和最实的举措与企业家共同发展。同时,园区做好企业诉求的跟踪协调,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方式,全力支持企业上市和招商引资项目落地。

桐城经开区以“内搭平台、外联老乡”聚集着全国优秀的人才资源,带来了国轩动力电池产业化项目、中建材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项目、中环高效电池生产制造项目等高质量项目先后落户。2020年以来,桐城经开区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其中30亿元至100亿元项目4个,百亿元以上项目3个。目前,桐城经开区注册登记企业3300余家,其中外资企业15家,省战新产业企业74家,省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29家。

以创新谋转型  做强“两新一同”

20世纪80年代,勤劳智慧的桐城人民以“小袋子、小盖子、小刷子、小配件”起家,撑起桐城民营经济高地。正是因为民营经济发展突出,2001年,桐城民营经济开发区批准设立并成为安徽省唯一的省级民营经济开发区,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桐城经开区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在改革创新中谋发展,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大力发展包装印刷、机械电子、家纺服装、医药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步入新时代,新兴产业的招引、高质量项目的落地,尤其是“两新一同(医)”三大重点培育打造的战新产业,为桐城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这条生产线的投产,在原有的基础上可实现工业产值翻三番,带动了当地机械加工、包装物流产业的发展。”中国建材桐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用最短的时间与桐城经开区一起建设了世界首条一窑八线光伏玻璃生产线,创造了七个世界第一,使中建材桐城新能源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桐城经开区聚焦科技创新,加速成果转化,积极推进院士科创园建设,通过引进院士等拔尖领军人才,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高科技产业集聚基地。此外,通过重组整合、重大技术攻关、产业基金引导等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活力。

通过优化“软环境”,构筑高质量发展“硬支撑”,奋力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共赴新赛道,同构新格局!作为桐城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王奎副主任表示,桐城经开区将继续全力以赴抓项目、强产业、拼经济,着力打造项目高度集中、企业高度集群、产业高度集聚的开发园区,力争“十四五”末实现“千亿产值、百亿税收”的发展目标。(彭园园 刘静文)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