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北流】当年曹操没做到的事,为何今天成了?
来源:合肥网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3-09-26 09:18:09

关于引江济淮的构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800多年前。三国时期,曹操曾试图沟通江淮水系,可在开挖过程中却“日挖一丈,夜长八尺”。“曹操运河”就此不了了之,然而,沟通江淮的梦想却延续了千年。曹操没做到的事情,今天成了。

然而,要攻克这一千年难题,并非一朝一夕的易事,江水翻山越岭入淮河,有很多难关要过。记者从引江济淮工程合肥段创造的多个“世界之最”“国内第一”的数据中,找到了答案。

圆梦,“换土工程”攻克千年难题

沟通江淮,一直是千百年来未尽的梦想。时间回到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公元209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来到了当今的合肥周边地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江淮丘陵纵横,如何跨越长江和淮河天堑,将中原大后方的兵员和物资迅速调往合肥前线直击东吴,成为曹操的心中牵挂。直到大军越过寿春,抵近合肥西北的将军岭时,一个大胆的计划产生——劈开将军岭,连通江淮。谁知,在开挖过程中出现一件诡异的怪事,“日挖一丈,夜长八尺,周而复始,河道难成”。

江淮分水岭的阻隔,让曹操打通江淮水系的梦想折戟沉沙。

之所以出现这一难题,是因为这个地区特殊的地质条件,叫做膨胀土和崩解岩。膨胀土遇水膨胀,失水干缩开裂;崩解岩则遇水松软如稀泥,等到天晴水分蒸发后则坚硬如岩石。在这样的土壤中开渠,如果膨胀土和崩解岩不适当处理,容易造成渠道垮塌,这也是这重大工程千年来一直难以付诸实施的主要原因。

记者从引江济淮合肥建管处了解到,为解决这一千年难题,引江济淮建设团队组建技术攻关小组,在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先行建设了1.5公里长的试验段,专家团队在这里探索膨胀土处理的有效解决办法。摸清了膨胀土的“脾气”后,专家们最终决定实施“换土工程”,即把膨胀土换填成水泥改性土。原来的膨胀土经过翻晒、碎土后,加入4%的水泥进行拌制,把土的膨胀性降下来,再将完成混合的水泥改性土,均匀摊铺到坡体表层,阻断下层膨胀土与水、大气的接触,形成了结构稳固的坡体。通过试验段长达两年多时间的试验,不仅为引江济淮工程突破膨胀土难题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还填补了我国在高含水量膨胀土领域研究的空白。

对于崩解岩,攻坚团队则采取了开挖过程中及时喷射混凝土进行覆盖封闭。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成功攻克了这一千年难题。

据了解,江淮分水岭切岭段是全引江济淮挖深最大(深达46 米)的地方,创下引江济淮工程开挖深度之最。

曹操兵船未能通过江淮连通水系直击东吴,而如今淮河货船穿越江淮分水岭通江达海成了现实。9月25日上午,记者在蜀山一线船闸看到,四艘货轮缓缓由北向南进入闸室,等待过闸。随着人字门的关闭,疏水廊道开启,闸室内水位很快下降约12米,与南侧齐平,货轮约40分钟左右完成过闸。蜀山船闸自8月16日试通航以来,已累计通行各类船只193艘,累计载运量31.53万吨,其中最大单日过闸16艘。

逆流,江水乘亚洲最大抽水电梯一路北上

引江济淮工程从长江干流经枞阳引江枢纽、凤凰颈引江枢纽双线引江水,分别由菜巢线和西兆河线入巢湖,从白山节制枢纽接菜巢线引江水和巢湖水,经小合分线由派河口泵站枢纽、蜀山泵站枢纽提水,穿江淮分水岭至瓦埠湖入淮河。

引江济淮把江水从南往北输送,面临最大的难点是地势问题。引江济巢之后,如何让江水翻山越岭,尤其是翻过地势高的江淮分水岭,实现“逆流”,成为了另一个难题。为了实现水往高处流,要靠马力十足的“抽水电梯”。

在江淮沟通部分,派河口枢纽和蜀山枢纽依靠泵站的“力量”两次实现“水往高处流”,使其翻越江淮分水岭,注入瓦埠湖,然后一路向北,奔腾入淮。

派河口枢纽位于江淮沟通段的起点派河口,是连接引江济巢段与江淮沟通段输水河道的重要梯级泵站。在这里,长江水将被抬升,高度为4.8米。

在蜀山泵站枢纽,江水将二次翻越,通过60000千瓦的亚洲最大混流泵站的抽提,每一秒钟300吨江水被抬高12.7米,相当于四层楼的高度,一个标准的游泳池6秒钟就能被填满,成为江水翻越分水岭的“大电梯”。

交汇,运河精神传承 孕育世界“水桥”之最

引江济淮的渠道流经合肥时,与淠史杭灌区的淠河总干渠相交。两个世纪水利工程的交汇,是运河精神的传承。

1958年8月淠史杭工程开工兴建,历时14年的艰苦创业中,江淮儿女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肩挑手抬,以日正常上工50万人、日最高上工80万人的壮举,完成了近6亿立方米的土方工程,创造了堪称“人间奇迹”的治水史诗。淠河总干渠沿江淮分水岭北侧东流,经六安市至肥西县新民坝止,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管理,不仅发挥了巨大的综合减灾防灾效益,还为合肥、六安及沿渠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成了滋润万家的“幸福之源”。

如今,经过6年多的建设,2万多名建设者的奋战,承载着千年梦想的“世纪工程”引江济淮渠道在这里与淠河总干渠碰面,两个重大水利工程的见面,见证着我国治水兴水强国的发展之路,是运河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但如何让两条水系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一座世界级“水桥”应运而生。

因淠河总干渠比引江济淮航道高出30多米,要保证它们互不影响各自畅通,就需要建这样一座水上立交桥。按照国内以往输水工程的经验,基本都是通过地下隧洞进行“下穿”输水,但是引江济淮工程作为二级航道,要保证通航,所以只能设计出淠河总干渠从引江济淮运河上凌空而过的方案,渠水只能通过架设渡槽的方式过流,这样引江济淮和淠河总干渠就形成了“河上有河”的立体交叉格局。

记者在淠河总干渠渡槽处看到,外观蓝色的钢结构渡槽宛如一条长虹横卧在江淮运河上,两条河道垂直相交又“江水不犯河水”,各自流淌,形成了一座“河上有河”可通水行船的“水上立交”奇观。

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钢渡槽采用三跨钢结构桁架式梁拱组合设计,主跨跨度达到110米,比世界著名的德国马格德堡水桥还要长3.8米,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通水通航钢结构渡槽。

而在渡槽几百米之外,引江济淮二期合肥水源工程即将动工开建,该工程拟从江淮沟通段与淠河总干渠渡槽交口的东北角采用箱涵取水,经泵站提水,采用箱涵输水至淠河总干渠进行补水,提水高度30多米,承担引江济淮向合肥市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众兴水库和淠河总干供水区范围的补水任务,消纳引江济淮合肥市城市供水主要增供水量,建成后,将成为合肥的第二大主水源,和现有的大别山水库群一起,形成“两源一备”的城市供水格局。预计30个月之后,江淮运河水将通过该工程与头顶上的淠河总干渠实现真实意义上的交汇互通,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马翔宇 张剑 任逸玮)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