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特别报道|给“老年大学生”当老师是啥体验?“学霸”们总喜欢超额完成作业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3-10-22 17:15:58

“不管字写得好不好,不要描。”“慢慢来,刚开始写不好很正常……”10月13日下午,在合肥高新区天乐社区的一间活动室里,朱丹颖正带着社区老年大学的学生练书法。

朱丹颖是一名职业画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受邀成为老年大学的书画老师,今年已经是第四年了。这四年的从教经历是她之前从没想到过的。每个班都有一两个“学霸”,也有学生上课聊天打瞌睡,同学之间会吵架,她还在深夜收到过道歉短信。

朱丹颖(左)指导学生 刘媛媛/摄

学习态度没话说,为赶作业顾不上做饭

朱丹颖在安徽省老年大学、合肥市老年大学和多个社区老年大学担任书画老师。专业院校毕业,刚受邀给“老年大学生”当老师的时候,她以为这事应该很轻松。“老人家退休了学学书画,打发个时间,能有多难教?”

现实有点出乎预料,主要是学生太认真。不考级、不升学,学习成了完全自主自发的行为,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得没话说。“班里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一直特别认真,完全不是学着玩的心态。”

老年大学一门课程一般一周一次课,课后朱丹颖布置学生画20页作业,下一次上课就有不少学生交来一摞作业,超额完成了。有阿姨自从开学每天在家苦练,饭都顾不得做,一周练了上百张,挑了20张最好的交作业。

这学期她带的明清花鸟班升了中级班,按照课程规划第一个月练书法,没有画画作业,有老人担心一个月不画“手生”,依然每节课按时交20张画,请朱老师点评。

“很多老人是对书画发自内心地喜欢。有些老人小时候就喜欢,年轻的时候忙升学、忙工作、忙孩子,现在有机会学就很珍惜,也很投入。”

班里的学生年龄以五六十岁居多,年过七旬的也不少,还有一位已经八十多岁的老先生,上学期每天坚持坐公交车来上学,下雨天都没缺过课。

学生认真,老师也必须拿出看家的本事。“一点不能含糊,教学态度不认真自己都不好意思。”

也有上课打瞌睡的学生,倒不是偷懒,主要是太忙。“爱好特别广泛,报了好几门课,一大早就赶来上课了,到下午还能不犯困吗?”

朱丹颖(中)

“赏识教育”为主,深夜曾收到道歉短信

朱丹颖最近受邀到一家高新企业园区,担任“午间一小时”的授课老师,学生都是企业的年轻人。上了几节课她感慨:“年轻人,特别乖。”

这跟老年大学的学生形成了鲜明对比。思想成熟、一辈子见惯了“大风大浪”,老年大学生们在课堂上尊重老师,也敢于质疑。朱丹颖教学生画荷花,花瓣两笔。有阿姨较真,“三笔行不行,从右向左画行不行?”朱丹颖每一节课都会认真备课,遇到学生的问题就要讲通讲透,讲到服气为止。

给老年人上课,教学方法也不同于教孩子。讲绘画技法,先讲中国文化,讲名家生平,讲画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老人家听得津津有味。“老年人理解能力强,但动作可能没那么灵活,很多技法一说他们就明白了,但要落到手上,得更多练习。” 

老人自尊心强,朱丹颖更多是“赏识教育”,不足的地方含蓄点说,有进步就积极鼓励。老人记忆力差一些,一个知识点她经常要在课堂上反复讲几遍。遇到跟同桌聊天没听见的学生,又要多讲几遍。

今年3月,朱丹颖在合肥老年大学给明清花鸟班的同学们办了一场画展,绝大部分学生是零基础,在老年大学学习不到两年,一些作品专业水准令人惊叹。

“老小孩”有时候也要哄。每学期开学大家都想抢前面的座位,心仪的位子没抢上,总少不了几个白眼,几句抱怨。朱丹颖经常给作业优秀的同学发小礼物鼓励,有一回发小书签,发的过程中一位孙阿姨(化名)跟另一位阿姨闹了不愉快,吵了起来,她分别安抚了半天才哄好。

本以为这事就过去了,半个月后的一天深夜,她收到了孙阿姨的短信。“她说这么多天一直想道个歉,其实她很喜欢我的课。”

孙阿姨腿脚不太好,又不想拄拐杖引起别人关注,每次上课拉一个拉杆箱。她在短信里告诉朱丹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画画,退休了终于有机会学画。她每次上课坐第一排,用手机录下了老师的每一堂课。“她说将来自己走不动了,躺在床上可以看看,回忆这段时光。”看着短信,朱丹颖没忍住落下了眼泪。

朱丹颖带老年大学的同学们在美术馆研学

学习不是全部,在老年大学“换个活法”

当你老了,会怎样生活?在老年大学,很多老人“换了个活法”,看到了晚年生活的更多可能。

明清花鸟班的班长余阿姨退休前是一名会计,性格内敛沉稳。在老年大学,她发现了自己的“隐藏技能”。“艺术确实需要一点天分,余阿姨就属于非常有天分的学生,一上手就与众不同,她的画很受好评。”不仅画得好,余阿姨为人谦和,办事妥帖周到,在班里人缘也特别好。被推选为班长的两年里,她把班级事务安排的井井有条。今年她还被评为优秀学员,成了老年大学里的“风云人物”。

去年余阿姨生病做了一次大手术,很长时间没来上课。过了好几个月还是坚持回来了,辞去了班长职务,但课接着上,一次没落下。

张阿姨是“插班生”,却也是一名“天赋型选手”,学画没多久就画的有模有样。她性格开朗,喜欢发朋友圈,没多久就有人看了朋友圈来求画。老年大学在社区搞活动,老邻居看到张阿姨的画大为吃惊,“你这么厉害啊!”张阿姨特别高兴。画画成了张阿姨生活中重要的事,家里有小辈结婚她也计划送一幅画。她问朱丹颖:“送自己的画,这礼物很特别吧?”

张先生(化名)今年不到50岁,在社区老年大学,他算“小张”。小张是一名癌症患者,生病了不能上班,来上了老年大学。“来的时候他就说,自己脾气不好,这么多年没少跟家里人吵架,总也改不了。”在老年大学,课堂气氛轻松,朱丹颖和其他同学经常找他聊天,开导他。“为别人好也要好好说话,孩子的事别管太多。”慢慢的,“小张”心情平复了,笑容也多了。班级群里,他是发言最积极的人。每次上课,他都给朱老师带一瓶水。中秋节班里搞活动,朱丹颖送每位同学一幅扇面,“小张”要了三幅。“一个送妈妈,一个送妻子,一个送女儿。”

“老去”很漫长,也可以很多彩

身体机能在下降,离开了原先的工作岗位,子女也有了自己的生活……在朱丹颖看来,“老去”是一个漫长的逐渐失去的过程。“一辈子都像一口井,不断给别人水。濒临枯竭的时候,怎么润泽自己?”

在老年大学,很多老人找到了答案。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了新朋友,新的圈子,很多老人不愿意离开老年大学。朱丹颖任教的这几年,很少有学生主动结束学业。除了一位高龄老人这学期没来,其他几个学生缺席都是“请假”,理由是要去给子女带孩子。一位阿姨特意给朱丹颖打电话,“我不是退学,是请假,跟女儿约好了,孩子上了幼儿园我还回来。”

在老年大学当老师收入不高,但朱丹颖觉得,教老人画画很有成就感。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付出,自己也收获了鼓励和安慰。“人生难免遇到艰难困苦,他们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

朱丹颖是“70后”,在老年大学的教学经历也让她对“老去”这件事有了跟过去不同的想法。 “将来我自己的晚年生活,希望也能调节到一个理想的状态。老了也可以活得多姿多彩。”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图片除署名外由采访对象提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